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临床实验教学中心训练平台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临床教学实际,详细介绍了临床实验教学中心训练平台的构成及各模块的功能,同时以实例介绍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指出该平台和体系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师生欢迎.  相似文献   
32.
唐晶晶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0):1650-1651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肺泡和细支气管腔内堆积过量的不可溶性富磷脂蛋白质物质的疾病,组织学特征为PAS染色阳性。属少见疾病,且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因此误诊率较高[1]。现就我院收治的一名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诊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OC工作特征曲线寻找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此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早期组(88例)和晚期组(101例)。将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单因素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宫颈癌预后的因素。结果: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的最佳截断值为32 d。早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9个月,晚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NLR、PL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NLR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临床分期、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也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是影响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最低值时间早的患者预后优于晚的患者。  相似文献   
34.
青霉素作为抗菌药物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过敏及血清样反应,严重时出现过敏性休克等[1],但中枢神经毒性反应(又称青霉素脑病)临床上极为少见,近期我院收治了青霉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症状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建立一种大鼠慢性主动脉血管移植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以雄性Lewis鼠为供者,雌性Brown Norway鼠(BN鼠)为受者建立移植模型,截取Lewis鼠胸主动脉1.5 cm,移植于BN鼠腹主动脉段行端端吻合.术后1周每天量体重,观察有无弓背、掉毛、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术后第2周起改为每周观察一次,术后8周取移植血管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血管内膜增厚情况及管壁上CD3、CD68、α-actin表达.结果 所有手术均于2h内完成,围手术期死亡数为零.所有的受鼠均存活超过8周.术后受鼠出现弓背、掉毛、体重减轻等症状,第4、5天体重开始回升,1周后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56 d取移植血管,病理切片可见血管内膜较未移植血管明显增厚,免疫组化可见管壁出现大量棕黄色CD3、CD68、α-actin表达阳性细胞.结论 移植后的血管血管内膜明显增厚,管壁上出现大量CD3、CD68、α-actin表达阳性细胞均为慢性排斥反应表现,表明该法建立的大鼠主动脉血管移植模型可为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和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36.
背景:目前对去卵巢大鼠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时间点大鼠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各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去卵巢大鼠不同时期骨量、骨转换指标、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34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基线组、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实验开始先将基线组处死,假手术组及去卵巢组于术后第4,8,12周分次处死。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定L1-3及股骨不同分区(头颈部R1区、转子部R2区、股骨干R3区、股骨整体R4区)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及雌激素水平。对大鼠体质量、离体骨密度、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雌激素水平、月龄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去卵巢后4周去卵巢组离体腰椎及股骨骨矿含量、骨密度均较基线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第8,12周时均显著改善(P<0.05),腰椎、股骨各区域骨量丢失幅度最大的为L1及股骨转子区。2去卵巢后4周去卵巢组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较基线组、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0.05),第8,12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去卵巢组第8,12周血清雌激素较假手术组及基线组明显降低(P<0.01,P<0.05)。4月龄与大鼠体质量、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呈正相关,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与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提示去卵巢后大鼠腰椎、股骨骨量变化呈先快速降低、再缓慢回升的趋势,其中L1及股骨转子部受影响最大;骨转换指标在去卵巢后显著加快、后期逐渐回归正常;雌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为第1个月先升高、后期快速降低;体质量、骨转换指标及雌激素水平与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对比泼尼松龙(PRE)和地塞米松(DXM)致骨质疏松过程中对大鼠骨量和骨转换标志物、雌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 选取3月龄SPF级雌性大鼠46只,随机分成4组:基线组(BL组)6只、年龄对照组(AM组)12只、泼尼松龙组(PRE组)14只、地塞米松组(DXM组)14只。BL组于实验开始时麻醉处死,其余各组分别予常规饲养,PRE组以5mg/kg PRE每天一次皮下注射,DXM组以1mg/kg DXM每周两次皮下注射,于干预后1、2、3个月(M1、M2、M3)分3批麻醉处死取材。每次取材时立即取子宫、肾上腺称重,并收集血清以检测血清内雌激素、PINP及β-CTX水平、收集腰1-3椎体以检测腰椎骨密度(BMD)。结果 PRE组各时间点BMD值[(0.183±0.027、0.230±0.005、0.259±0.014)g/cm2]及DXM组各时间点BMD值[(0.191±0.010、0.208±0.012、0.200±0.004)g/cm2]均较AM组[(0.251±0.014、0.275±0.009、0.281±0.008)g/cm2]明显下降(P<0.05),其中DXM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且在M2及M3,DXM组BMD值明显低于PRE组(M2:P<0.05;M3:P<0.01)。PRE组干预初期,其血清雌激素水平(36.54±20.40μg/L)较AM组(148.74±40.33 μg/L)明显降低(P<0.01),但随着干预时间延长, M3时(130.85±18.95 μg/L)增长至与AM组(126.64±69.12 μg/L)相接近水平(P>0.05),但在DXM干预下,雌激素水平在各时间点[(93.13±31.27、91.77±33.14、98.83±10.58)μg/L]均低于AM组[(148.74±40.33、140.01±28.46、126.64±69.12)μg/L](P<0.05)。两种GC干预下,PINP及β-CTX均显著高于AM组(P<0.01),且PRE干预后各时间点PINP水平[(1410.33±882.40、2089.23±1623.61、1546.88±644.68)μg/L]显著高于DEX组[(258.70±139.42、220.89±92.82、483.36±225.82)μg/L](P<0.05)。结论 地塞米松诱导骨量减少的能力明显强于泼尼松龙,这可能与其更大程度地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以及更有效地限制成骨有关。  相似文献   
38.
文题释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一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克隆出来的蛋白,属于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中活性最强的成员,是骨形成中重要的调控因子。它能够将体内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骨细胞,形成新生骨和软骨,促进骨组织修复。 椎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上重建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的手术方式,它不但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因脊柱不稳带来的疼痛,而且能维持椎体和椎间孔的高度,降低神经根压迫的风险,能够起保护神经功能和保证远期疗效作用。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脊柱退行性变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认可,但对于治疗脊柱结核等脊柱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少有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对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8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根据植骨时是否使用rhBMP-2将其分为2组,试验组33例采用1 mg rhBMP-2联合自体骨植入大小适宜的支撑体中,对照组35例单纯用自体骨植入支撑体。术后随访1年以上,并对术前、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脊髓损伤ASIA分级、围术期并发症以及融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的随访,随访中未发现内固定断裂移动和椎体的明显塌陷;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ASIA分级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 < 0.05),但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在融合率方面,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然而,两组术后1年的融合率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提示:rhBMP-2联合自体骨行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在短期内加快骨性融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ORCID: 0000-0002-3809-4431(翁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9.
BACKGROUND: It is a hotspot that calcium phosphate and calcium sulphate as the main ingredients are combined with one or more other materials to improve or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research advance of these two kinds of scaffolds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S: The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published during January 2000 to June 2015 were retrieved from CNKI and PubMed databases by computer. The key words were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calcium phosphate, calcium sulphate, vasculariz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spectively. ESULTS AND CONCLUSION: Calcium phosphate and calcium sulfate are characterized as having good biocompatibility, biodegradability, osteoconductivity and complete bone substitutability. However, single use of calcium phosphate or calcium sulfate scaffold has certain disadvantages, both of which are difficult to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bone defect repair. Improvement can be acquired in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injecta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as well as drug-loading and pro-angiogenesis of the scaffol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aterials. In the bas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we should explore and develop ideal scaffolds in on the basis of therapeutic aim. However, most of the scaffold studies are still at the extracorporeal and animal experiment stage,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omposite scaffolds and optimal proportion of those composite scaffold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25(CA12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肺动脉高压 的关系。方法根据肺功能和心脏彩超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46例)、单纯AECOPD组(46例) 和健康对照组(38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肺功能和心脏彩超,并测定肺肿瘤标志物全套和脑钠肽(BNP)的血清学 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单纯AECOPD组的肺功能显著下降,且AECOPD合并肺动脉高 压组的肺功能最差(P<0.05)。单纯AECOPD组患者的血清CA125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当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进一步升高 (P<0.05);而其它肺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在3组之间比 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亦显著高于单纯AECOPD组(P<0.05)。Pearson 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血清CA125与肺动脉收缩压及BNP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 清CA125可能被用于判断AECOPD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一个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