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9篇
  4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间接型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肝损伤,而不是因为药物固有的肝毒性或免疫原性所导致的一类新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目前临床常见的间接型DILI主要有3种临床表型,即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药物引起肝炎病毒再激活和药物影响肝细胞代谢所致的脂肪肝或原有脂肪肝加重。由于间接型DILI是一类新型DILI,临床对其认识不足,诊治经验缺乏。尤其是随着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临床快速推广应用,间接型DILI迅速增加,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对间接型DILI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2.
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白血病并发肠梗阻幼儿围术期的营养治疗,协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根据患儿术后并发短肠综合征的病情特点和营养指标变化进行营养药物处方的调整与优化,同时监护肝功能及肠外营养药物不良反应。患儿通过合理的营养治疗,病情趋于稳定,肝损伤情况有所恢复。临床药师在患儿围术期营养治疗过程中有效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3.
为提高医院病案库房的消防意识,本文对我院病案库房消防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为进一步加强病案消防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结果表明,病案库房防火是病案管理工作重中之重,医院应该把病案防火作为病案管理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54.
周晓玲  谢胜  侯秋科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02-903,908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胆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穴位埋线4周组、穴位埋线8周组,每组各10只。应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FLD模型。穴位埋线治疗组大鼠在进行高脂饮食同时每日给予穴位埋线干预治疗。治疗10周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肝组织TG、TC,并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SREBP-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病理显示脂肪变性、炎症或炎症坏死并伴有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G、TC明显升高。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和肝组织TG、TC降低,且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坏死程度减轻。模型组SREBP-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穴位埋线组SREBP-1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穴位埋线对大鼠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氧化过程,推测与抑制SREBP-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将12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4组: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A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30例(B组),单用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C组),单用穴位埋线治疗组30例(D组),4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4组患者肝功能(ALT、AST)、血脂(TC、TG)、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组ALT和AST均明显降低,肝功能和血脂均明显改善,且穴位埋线治疗后足三阴经穴位皮温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提高足三阴经穴位皮温,调节经脉经气运行以达到治疗NASH患者的作用,为NASH经络病机认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三黄泻心汤对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RAW264.7细胞,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用不同浓度三黄泻心汤及三黄泻心汤有效组分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结果:三黄泻心汤及三黄泻心汤有效组分可抑制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并且其影响细胞因子释放作用与细胞毒作用无关。结论:三黄泻心汤及其有效组分B2、B3可抑制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释放TNF-α。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且分别予钙离子拮抗剂(CCB)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压药联合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120例轻度高血压患者经积极改良生活方式2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者,在继续生活方式改良的基础上,随机分为6组,每组20例。组1:晨服氨氯地平5 mg;组2:晨服氨氯地平5 mg+晨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3:晨服氨氯地平5 mg+睡前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4:晨服贝那普利10 mg;组5:晨服贝那普利10 mg+晨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6:晨服贝那普利10 mg+睡前服拜阿司匹林100 mg,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压监测和血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治疗后6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组3的降压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或P<0.01);组6降压幅度较组1、组2、组4、组5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睡前服用组的降压幅度较晨服组和不服组增高(P<0.05或P<0.01),而晨服组与不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前服用阿司匹林比晨服有利于降低血压,与CCB合用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证候类型及其与血脂、肝功能酶学、血清瘦素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的关系,以更好地指导NAFLD的辨证论治。方法对诊断为NAFLD的576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并观察其证型与血脂、肝功能酶学、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关系。结果 576例NAFLD患者中,脾肾阳虚证202例,肝郁脾虚证218例,占全部病例的72.9%。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血脂(TC、TG、LDL)、肝功能酶学(ALT、AST、GGT)水平、血清瘦素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其他证候类型患者明显增高,HDL则明显低于其他证候类型。结论脾肾阳虚证和肝郁脾虚证可能是广西地区NAFLD发病的主要体质类型;脾肾阳虚证患者较其他证候类型更易出现血脂、肝功能酶学、血清瘦素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异常;脾肾阳虚可能是NAFLD发病的关键脏腑病机。  相似文献   
59.
用“治未病”思想指导脾胃病专科疾病的防治,充分挖掘中医文化和技术优势,在脾胃病防治的临床实践中彰显中医特色,创新脾胃防治模式的同时,探索中医专科建设新模式,使“治未病”工作变得具体且富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理中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理中汤加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mine aminotransferase, 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lutamine transpeptidase, GG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CHOL)、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 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 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肝脏硬度值(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