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从分子水平层面深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rothelial carcinoma antigen 1,UCA1)在癫痫、神经胶质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织或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参与疾病的潜在机制,包括与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之间相互调控,影响相关信号通路,不仅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还增强了常规治疗药物的耐药性。本文回顾近年来UCA1与miRNA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神经胶质瘤、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提示UCA1有望成为癫痫治疗靶点和临床检测标志物,以期为与此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对一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研究其变异情况,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Vero E6细胞对病人的咽拭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物使用电镜、间接免疫荧光(IFA)、巢式PCR及S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该病人的咽拭标本中,成功地分离到一株冠状病毒(R69),将部分S基因测序并与不同地区非典型肺炎病人分离株进行比较,表明分离到的毒株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结论 目前存在冠状病毒的变异株,病毒核苷酸序列与广东省原发性SABS病人分离到的冠状病毒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者抗体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病人接触者抗体水平。方法 抽取参与救治SARS病人的医护人员血清标本 90 7份 ,病人亲友的标本 6 6份 ;另取 387份普通人血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SARS IgG抗体检测 ,并调查了病人基本资料。结果 在被检测的 1 36 0份标本中 ,33份为阳性 ,其中医护人员接触者抗体阳性率为2 2 1 % (2 0 / 90 7) ,病人亲友抗体阳性率为 7 5 8% (5 / 6 6 ) ,普通人的阳性率为 2 0 7% (8/ 387) ,病人亲友抗体阳性率较其他人群高 (P <0 0 5 )。结论 SARS可能存在隐性感染 ,需加强对病人家属的个人防护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74.
目的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例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系统地采集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广东省新发4例SARS怀疑病例不同发病时间的各类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荧光测定(IFA)、中和试验等血清学检测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采集的标本,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4例病例在发病后6—8d,均可检测到SARS.CoVIgM和IgG抗体;前3例病例SARS—Co V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长,第4例病例SARS-CoV IgG抗体虽无4倍增长,但却有明显的抗体阳转过程。采用ELISA、IFA和中和试验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咽拭等标本的SARS—CoV核酸,结果只有病例1的3份咽拭标本阳性,其他标本均阴性。对阳性标本,采用RT—PCR扩增出SARS—CoV的M、N、s基因并测序,s基因序列和种系发生分析提示,该病毒与从广东省果子狸中分离到的SARS毒株最接近。未能从这4例SARS病例的任何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结论检测结果证明,该4例病例报告可以确认为SARS实验室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75.
活血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D)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日渐攀升.据2005年北京、上海和西安的29454位居民6年随访发现,65岁以上中国人的PD患病率已经达到1.7%[1].PD在发病的5~8年内可以导致半数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我科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PD,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SARS冠状病毒M蛋白基因,并构建M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做准备。方法 提取SARS冠状病毒总RNA,通过RT-PCR对其M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并构建M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结果 获得了SARS冠状病毒M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并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q30a。结论 成功构建SARS冠状病毒M蛋白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7.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来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双侧钩束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探讨颞叶癫痫患者钩
束结构损害对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收录2007年1月~2011年07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TLE患者30例(左侧14例,右
侧16例)和1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全脑DTI扫描,测量其双侧钩束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及纤维束的平均长度,对两组数据进行
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正常对照组中左侧钩束FA值较右侧钩束FA值高(P<0.01);左侧TLE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左侧钩束的
FA值低(P<0.01),右侧钩束的FA值与正常组右侧钩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TLE中左侧钩束的FA值较正常
组左侧钩束FA值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钩束FA值降低,与正常组右侧钩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左侧和右侧TLE患者同组间两侧钩束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两组患者组内的纤维束平均长度比较及两
组患者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的左侧钩束较右侧钩束的FA值高;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的TLE,
钩束FA值左侧优势不存在,并均出现左侧钩束FA值降低,揭示了TLE患者左侧钩束白质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明显,有助于寻找
TLE患者执行控制功能损害的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8.
正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本研究观察并分析了一组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浆Hcy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9.
765份HIV-1抗体阳性吸毒者标本蛋白免疫印迹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HIV-1抗体阳性吸毒者的WB带型,了解我省吸毒人群WB带型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本实验室2001至2003年的HIV-1抗体阳性吸毒者的WB带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5份HIV-1抗体阳性吸毒者的WB带型中,gp160、gp120、p24、p66、p51带型的出现率都在96%以上,gp41、p31带型的出现率分别为93.86%和91.37%;WB全带型出现率为57.12%(437/765);性别与WB带型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与出现p24带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9.5,P<0.01)。结论:抗env和gag基因编码蛋白的抗体gp160、gp120、gp41、p24阳性率高,是确证HIV-1感染的必备条件;我省的HIV亚型、传播途径和WB带型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0.
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及临床相关情况,为今后辨证论治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脑缺血患者259例,将临床证候归纳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个基本证候进行中医积分评定,同时对基础疾病、年龄、病程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慢性脑缺血患者60岁以上居多,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者,气虚证、血瘀证和肾虚证占的比率越高,气虚证和肾虚证患者年龄、病程均长于其他证候患者;气虚证多见于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多见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痰浊证多见于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肝阳证多见于高血压病患者,肾虚证虽以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为主,但均见于各种基础疾病患者;慢性脑缺血证候分布频率以气虚证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慢性脑缺血可出现2种证候、3种证候、4种证候及4种以上证候等多种类型,其中2种证候组合最多131例(50.57%),3种组合97例(37.46%),4种组合27例(10.43%),4种以上组合仅4例(1.54%)。结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种证候基本概括了慢性脑缺血患者的证候,以气虚证、肾虚证、痰浊证为多见,并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