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97篇
  免费   2754篇
  国内免费   1541篇
耳鼻咽喉   210篇
儿科学   424篇
妇产科学   110篇
基础医学   1640篇
口腔科学   494篇
临床医学   3280篇
内科学   2674篇
皮肤病学   457篇
神经病学   573篇
特种医学   958篇
外科学   2568篇
综合类   7843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3240篇
眼科学   284篇
药学   3712篇
  31篇
中国医学   2774篇
肿瘤学   1015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339篇
  2022年   799篇
  2021年   967篇
  2020年   904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530篇
  2017年   757篇
  2016年   551篇
  2015年   1023篇
  2014年   1411篇
  2013年   1821篇
  2012年   2454篇
  2011年   2729篇
  2010年   2700篇
  2009年   2337篇
  2008年   2386篇
  2007年   2247篇
  2006年   2020篇
  2005年   1539篇
  2004年   1092篇
  2003年   861篇
  2002年   647篇
  2001年   637篇
  2000年   443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晖  庄小强  白宇  陆生林  方旭 《中国骨伤》2013,26(11):893-896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置于皮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13足),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5~48岁,平均35岁。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7足,Ⅲ型6足。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无切口皮肤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BiJhler角由术前(11.19±5.69)°提高至术后(30.13±7.52)°:Gissane角由术前(108.31±10.35)°提高至术后(118.99±8.94)°。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8足,良3足,可2足。结论: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效果确切,固定牢固,可早期手术,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SandersII、III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本研究通过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加热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综合治疗100例宫颈癌伴绝经患者,探讨综合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改进临床工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预防和延迟 骨质疏松的发生。方法 将10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三维适形放疗加热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组50例(R+H+OP)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50例(R)。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宫颈癌伴绝经患者与对照组相比BGP、BMD均明显降低,P<0.01、P <0.001;AKP升高,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 血 Ca、P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 对中晚期宫颈癌伴绝经患者用三维适形放疗加热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综合治疗的同时,测定BGP、BMD、AKP等具有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及其引起的骨破坏,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形放疗热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等同时对肿瘤引起的骨破坏或继发病症进行治疗和预防,以减轻症状和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p38MAPK与SAP肺毛细血管内皮屏障损伤的关系。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O)组和SAP组,SAP组又再分为3、6、12及24 h 4个时间点组,共5组,每组8只。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建立SAP大鼠模型。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肺和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肺组织中磷酸化p38(p-p38)蛋白和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AQ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AP各时间点组大鼠肺组织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胰腺组织可见大片坏死,部分腺叶结构模糊甚至消失;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均较SO组高(P〈0.05)。SO组大鼠肺组织中p-p38蛋白仅有微量表达,而在SAP3 h组,p-p38蛋白的表达就明显上调,在6 h时达高峰,24 h时仍高于SO组(P〈0.05)。SAP各时间点组大鼠肺组织中AQP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SO组下降(P〈0.05),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SAP组大鼠AQP1 mRNA的表达与TNF-α、IL-1β及p-p38蛋白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r=-0.87,P〈0.05;r=-0.88,P〈0.05;r=-0.78,P〈0.05)。结论肺组织中AQP1蛋白表达的下调是SAP肺毛细血管内皮屏障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可能与p38MAPK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94.
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及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肝切除术,其中经左纵沟左肝外叶切除术49例,经第一肝门左肝外叶切除术37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左纵沟组与第一肝门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142±123)min比(208±58)min〕及术中出血量减少〔(320.5±38.3)mL比(450.9±39.1)mL〕,P〈0.05;但在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纵沟行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更安全、快捷。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结肠肝曲癌侵犯门静脉行右半结肠根治切除(right hemicolectomy,RH)联合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血管端端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2004-2011年吉林大学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行右半结肠根治切除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门静脉切除术后血管进行端端吻合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肿瘤完全切除,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结肠肝曲癌极易侵犯胰头十二指肠及(或)门静脉,行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术及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门静脉切除后均未间置人工血管进行端端吻合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996.
方芳  程波  王德坚  赵雁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8):1864-1866
目的:观察异维A酸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Ⅱ、Ⅲ期酒渣鼻的疗效。方法:将49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24例,单纯药物治疗;联合组:25例,药物联合激光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判定和比较。结果:联合组治疗后皮损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药物组总有效率62.5%,联合组为92.0%,联合组疗效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联合点阵激光治疗Ⅱ、Ⅲ期酒渣鼻,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经腹腔与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2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141例患者资料,其中经腹腔入路组61例、经腹膜后腔入路组80例,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141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对于经腹腔入路组和经腹膜后腔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2.1及147.2min(P=0.000);平均术后住院日分别为5.8d及7.2d(P=0.000);平均肿瘤长径分别为5.6cm及4.3cm(P=0.001)。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输血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腹腹腔镜和经后腹膜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均有良好效果,经腹腔入路适合治疗体积较大的肿瘤,术后恢复快,而经腹膜后腔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8.
胰腺肿瘤术前准确的可切除性评估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及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目前的评估方法主要依靠CTA。但是,由于CTA影像学评估存在一些缺陷,常常导致错误地判断。采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腹腔血管及胰腺肿瘤进行三维重建,3D模型可清晰的显示肿瘤和周围血管的空间立体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切除性评估的标准。数字医学技术的应用,对提高胰腺肿瘤诊断的正确性和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病理N1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理N1(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N1期的9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5例患者中术后3年内有52例(54.7%)出现复发转移,其中局域性复发42例(44.2%),血行转移10例(1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浸润深度(RR=3.604,P=0.027)、淋巴结转移组数(RR=4.834,P=0.009)、淋巴结转移野数 (RR=5.689,P=0.003)及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RR=1.594,P=0.048)是影响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对于术前临床评估为多组或多野淋巴结转移者,诱导治疗或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分析腹腔动脉重度狭窄的CTA及DSA表现,探讨对该类患者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的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腹部CTA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DSA确诊的腹腔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评估其腹腔动脉狭窄的原因、程度,侧支循环和介入手术的处理。结果 11例患者腹腔动脉狭窄均为中弓韧带压迫所致,均有明显的侧支循环形成;对其中10例采用不同方法成功进行了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结论 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腹腔动脉狭窄时,适宜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术前腹部CTA对于该类患者的后续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