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目的 从多中心搜集资料,研究螺旋CT间接淋巴造影及多期增强扫描评估胃癌前哨淋巴结的方法及意义。方法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影像科采集数据。从无胃癌T0(50例)、c T1-2病人(35男29女)取得SLN标本。SLN影像检查和活检和随后的腹腔镜胃切除术、剖腹胃全切术及胃部分切除术均在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所有研究对象行螺旋CT间接淋巴造影技术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T0、Tis、T1、T2、T3之间,间接淋巴造影、多期增强扫描、间接淋巴造影+多期增强扫描、活检四种方法的检出人数没有差异。T4时,间接淋巴造影检出51例(62.96%),多期增强扫描检出61例(75.30%),间接淋巴造影+多期增强扫描检出81例(100.0%),X2=9.271,P=0.000。N1、N2在间接淋巴造影、多期增强扫描、间接淋巴造影+多期增强扫描、活检四种方法的检出人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1四种方法的X2是:6.262,N2四种方法的X2是:3.199。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比间接CT淋巴结造影检出率高,X2=8,.482,P=0.000。结论 采用螺旋CT间接淋巴造影技术及多期增强扫描对胃癌前哨淋巴结作出术前判断,可为胃癌前哨淋巴节清扫提供术前及术中依据,为胃癌微创手术临床应用打下基础,准确的胃癌分期诊断及淋巴结累及情况的判断也为手术提供影像学参考,从而达到胃癌合理临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CT增强图像纹理特征预测可切除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47)和验证组(n=50)。于术前CT增强门静脉期图像中提取90个病灶三维定量特征,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CC)从中选择可重复性好者,以LASSO COX回归模型进行降维并筛选出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S)相关特征,建立影像标签,对2组患者进行分类,根据标签分数的中位数值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观察组间OS差异,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纹理特征标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融合纹理特征标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诺莫图,评价其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效能;绘制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 经筛选获得2个与患者OS相关的CT纹理特征并以之建立影像标签。训练组(χ2=9.25)和验证组(χ2=8.49)中,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影像标签及TNM分期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标签预测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3年OS的AUC分别为0.72(P=0.02)和0.67(P=0.07),融合影像标签和TNM分期的诺莫图模型预测3年OS的AUC分别为0.78和0.81(P均<0.01)。阈值为0.13~0.59时,诺莫图模型的净获益高于单独影像标签。结论 基于CT增强图像纹理特征建立的影像标签可用于胃癌患者术后危险分层;联合病理特征构建的纹理诺模图模型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螺旋CT间接淋巴造影及增强扫描评估卵巢癌前哨淋巴结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2例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前哨淋巴结影像检查、活检、腹腔镜切除卵巢术等,且均予以螺旋CT间接淋巴造影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T4时点多期增强扫描+间接淋巴造影检出率,显著高于单一检出率(P0.05);N1、N于多期增强扫描、间接淋巴造影、活检及多期增强扫描联合间接淋巴造影方法检出率对比均显示高度差异(P0.05)。结论卵巢癌前哨淋巴结行螺旋CT间接淋巴造影技术与多期增强扫描进行术前评估,为卵巢癌SLN清扫提供术前、术中参考依据,同时能准确地对卵巢癌分期诊断,判断淋巴结的累及情况,为临床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并验证基于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MRI,T2W-MRI)压脂序列图像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I/II级、III级)的影像组学标签。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MRI检查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202例,并进一步将其分为训练组152例(I/II级91例, III级61例)和验证组50例(I/II级30例, III级20例)。通过导出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压脂序列中肿瘤最大层面图像并手动勾画肿瘤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后,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影像组学标签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以评价影像组学标签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效能;并在验证组中验证其效能。 结果:在训练组中提取并筛选出8个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效能在训练组中AUC值为0.802(95% CI:0.729~0.87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8.7%,70.3%和73.7%;在验证组中,AUC值为0.812(95% CI:0.686~0.938),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0.0%,73.3%和76.0%。结论:基于T2W-MRI压脂序列图像的影像组学标签可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望协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PE)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成像技术及对栓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2月的24例PE患者〔其中包括10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分别采用4层和16层螺旋CT进行肺动脉和下肢静脉的联合成像检查技术,比较不同的扫描条件及后处理技术对于栓子、周围动脉和静脉的显示能力。结果与4层螺旋CT比较,16层螺旋CT发现22例PE患者,计栓子77处,栓子均显示清晰;DVT 10例,计栓子36处。延迟90s时,两种扫描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120s、180s、240s时,两种扫描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层及16层螺旋CT联合扫描对肺动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16层螺旋CT,在对PE和DVT联合扫描中,静脉成像延迟扫描时间以120s~180s最佳,为PE和DVT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结合颈动脉超声定量参数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致血管性痴呆(VD患者病情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收治的老年ACI患者共计120例,均行MRI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合并VD,分为非VD组(21例)和VD组(99例);治疗前,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将VD组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分别为32例、41例、26例;治疗后,根据疗效将VD组患者分为有效组(89例)和无效组(10例)。比较各组颈动脉超声参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MRI相关参数[脑室和脑裂各项宽度、脑白质扩散系数(ADC)]。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情况:非VD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SV、EDV比较情况:非VD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四组患者治疗前脑室、脑裂各项宽度比较情况:非VD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ADC比较情况:非VD组<轻度组<中度组<...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18岁,心前区刺痛5年余,咽喉部不适3月余; 近3月心前区刺痛症状频繁发生,每周2次,每次持续3~4 h.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神清,颈部活动正常,未扪及包块,气管居中,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颈动脉搏动正常; 甲状腺无肿大,无压痛,未闻及 血 管 杂 音.心 界 不 大,心 律 齐,心 率84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促甲状腺激素 1.49 MU/L, 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5.73 pol/L,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22.64 pmol/L, 甲状腺癌的测定3.41 μg/L, 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0.07 IU/ml, 抗 甲 状 腺 过 氧 化 物 酶 抗 体8.02 IU/ml.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后方低回声团,黏液囊性占位,考虑纵隔来源.甲状腺核素扫描:甲状腺肿大并多发稀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