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OptEase可回收型滤器在DVT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Optease可回收型滤器防止肺栓塞作用及其安全性、可回收性。方法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合并肺栓塞17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2~60岁(平均44岁)。40例经股静脉路径置入Optease滤器于肾下水平下腔静脉,2例因血栓累及下腔静脉近肾静脉开口,经右颈静脉路径置入到肾静脉以上段下腔静脉。置入后,行下肢静脉及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术后6例患者取出滤器。结果Optease滤器释放时均无明显前跳和回缩现象发生,定位良好。介入治疗及造影复查过程中,滤器均无移位。患者均无肺动脉栓塞症状加重及新的肺动脉栓塞发生。6例下肢静脉血栓完全消失及年龄较轻患者(22~40岁),于滤器置入后7~12天内,经股静脉路径,采用Gooseneck捕捉器将滤器取出。回收的滤器均完整,无血栓附着。结论Optease可回收型滤器可有效地防止肺栓塞的发生;Optease滤器置入安全、定位准确,可经股静脉路径完好地进行回收。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索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置入、定位技术并观察封堵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用15条健康杂种犬,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规格为(12~15 mm)×6 cm、人工血管长度为4 cm.随机封堵左或右侧肾动脉.术后1、4、8、12、16周,复查主动脉造影及增强CT.结果 15条犬均成功地置入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分别封堵7条右肾动脉及8条左肾动脉.复查显示支架无移位,封堵肾动脉无血供.结论自制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高且封堵效果良好.主动脉半周覆膜支架具有应用于临床病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3.
兔VX2肝癌改良模型的建立及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块注射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并与开腹组织块种植法进行比较.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2组,12只/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瘤组织块及开腹瘤组织块接种的方式种植于肝脏.肿瘤种植后14天,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与病理组织学结合评价肿瘤接种成功率及生长情况.结果肿瘤接种成功率两组均为91.7%.肿瘤最大直径穿刺组和开腹组分别为(1.04±0.12)cm和(1.09士0.14)cm,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肿瘤种植后发生感染率及肿瘤坏死率,开腹种植组(感染率:45.5%;坏死率:72.7%)明显高于经皮穿刺组(感染率:0;坏死率:27.3%),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瘤组织块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具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损伤小、肿瘤坏死率低等特点,为肝癌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成熟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索水隔离技术是否可降低肝被膜下恶性肿瘤行微波消融术(MWA)后肿瘤残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诊断为肝被膜下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瘤)并行影像引导下MWA治疗102例患者,共122个肿瘤,根据肿瘤是否行水隔离技术分为水隔离组和对照组,水隔离组为应用注水方法隔离肝脏及邻近结构后行MWA,37例患者47个肿瘤;对照组直接行MWA,65例患者75个肿瘤。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后影像学检查的肿瘤残存情况,并运用单因素、多因素、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CMH)分层分析等方法分析肿瘤残存的影响因素。结果消融技术成功率100%,水隔离技术成功率97.9%。水隔离组与对照组残存率分别为6.5%、21.3%(P=0.03),单因素分析提示水隔离(P=0.03)、肿瘤大小(P<0.001)与肿瘤残存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水隔离技术可显著降低肿瘤残存率[OR=0.202,95%CI(0.048~0.849),P=0.029],而肿瘤>3 cm显著增加肿瘤残存率[OR=18.449,95%CI(5.242~64.933),P<0.001]。CMH分层分析显示,相比肝继发恶性肿瘤、术前未行TACE治疗的肿瘤、非膈下(靠近胃肠实质脏器、单纯被膜下)肝被膜下肿瘤,肝脏原发肿瘤[OR=0.123,95%CI(0.015~1.019),P=0.025]、术前行TACE治疗的肿瘤[OR=0.123,95%CI(0.015~1.019),P=0.025]和膈下肝被膜下肿瘤[OR=0.081,95%CI(0.009~0.741),P=0.022]应用水隔离技术降低肿瘤残存率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结论水隔离技术可显著降低肝被膜下恶性肿瘤MWA术后肿瘤残存率,尤其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行TACE治疗的肿瘤和膈下肝被膜下肿瘤中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5.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介入治疗方法。方法3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19例,闭塞13例。27例有上肢缺血,7例伴头部缺血。应用导丝开通,PTA及内支架置入方法进行治疗。结果28例开通成功。术中发生脑梗死1例。单纯PTA治疗3例,1例上肢缺血症状部分好转。24例置入内支架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18例有锁骨下动脉窃血征象,术后16例消失。27例随访2~80个月,平均(29.5±21.0)个月。术后9个月闭塞2例,1例PTA后再获通畅。术后12个月闭塞1例,改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大动脉炎于术后9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余在随访期内均无症状再发,超声Dopplor检查均通畅。结论介入方法可有效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  相似文献   
46.
肺动静脉瘘的影像综合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与分析肺动静脉瘘诊断中常用的胸部X线平片、造影对比超声心动图、胸部CT、磁共振血管造影、选择性肺动脉数字减影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探讨介入治疗中金属弹簧圈、可脱式球囊、Amplatzer血管封堵器、国产自制双伞型封堵器等栓塞材料的应用,操作技术与注意事项,并发症以及随访与复发等问题,为肺动静脉瘘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 As2O3)是中药砒霜的主要成分,有剧毒,但 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 用。综述其在肝癌治疗方面的实验研究进 展,阐明As2O3的抗肿瘤机制主要为通过调 控多种基因选择性诱导肝癌细胞凋亡、选择 性细胞毒作用、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改变肝 癌细胞核基质蛋白成分及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细胞抗原(PCNA)的表达等;细胞周期分析 显示As2O3可以阻滞肝癌细胞于S+G2/M 期;与ADM、DDP等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明 显提高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丁硫氨酸亚矾 氨(BSO)可增加肝癌细胞对As2O3敏感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碘125(~(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分支癌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病理检查或影像学证实的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伴门脉分支癌栓的患者89例,分为治疗组(n=47)和对照组(n=41)。治疗组患者给予患者超声引导下行门脉癌栓125I粒子植入术及TACE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TACE治疗。末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1月31日。主要研究终点是总体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术后1个月的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的评价。同时,对影响OS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OS分别为17.8个月和8.4个月(P<0.05)。通过COX模型分析发现,肝内病灶最大径是否>5 cm是影响OS的主要因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疾病有效率(RR)分别为89.5%、41.5%(P<0.05),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4.7%、56.8%(P<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转氨酶升高及白蛋白减低等,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联合TACE在肝癌合并门脉分支癌栓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9.
亚砷酸-碘油乳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亚砷酸 -碘油乳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与毒副反应 ,探讨其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亚砷酸注射液 2 0mg与适量碘油混合制成亚砷酸 -碘油乳剂 ,对 2 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如果治疗或随访中病变明显进展 (病灶增大或AFP升高 ) ,则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 ,观察疗效与毒副反应。结果 :单纯应用亚砷酸 -碘油乳剂治疗 1~ 3次 ,2 9例患者中PR 6例 ,NC 18例 ,PD 5例 ,客观有效率为 2 0 7% ,获益率为 82 8% ;AFP平均由( 1110 9 3 6± 2 92 0 82 )IU/mL降至( 10 0 0 1 61± 2 880 67)IU/mL ,P >0 0 5。11例患者在治疗中加用蒽环类药物 ,8例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AFP平均由( 13 90 1 11± 4862 2 6)IU/mL降至 ( 5470 63± 2 5 97 79)IU/mL ,P <0 0 5。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血细胞减少及转氨酶升高等 ,全组未见不可逆毒副反应。结论 :亚砷酸 -碘油乳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 ,毒副反应小 ,与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联合应用渴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0.
【摘要】 目的 探索肝内血管(>3 mm)对毗邻血管周围的肝细胞癌微波消融(MWA)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MWA治疗的肝癌患者126例(共199个肿瘤)。根据肝内肿瘤是否毗邻肝内血管将肿瘤分为毗邻组和非毗邻组:毗邻直径>3 mm的肝静脉、门静脉或腔静脉血管的肿瘤被定义为毗邻组,共37例40个瘤灶;距离直径>3 mm的肝静脉、门静脉或腔静脉10 mm以上的肿瘤定义为非毗邻组,共89例159个瘤灶。为避免其他因素干扰,排除距离肝被膜、胆囊、胃肠道5 mm以内的肿瘤。1∶2倾向性匹配评分(PSM)被用以平衡两组选择性偏倚及混杂影响。分析和比较两组肿瘤MWA后技术有效率、肿瘤局部进展率(LTP)及并发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毗邻组40个瘤灶,非毗邻组80个瘤灶被成功匹配并纳入分析。整体技术有效率为86.7%(104/120),毗邻组和非毗邻组技术有效率分别为35/40(87.5)%和69/80(86.2)%(P=0.849)。多因素分析提示毗邻血管对MWA后技术有效率无显著影响(OR=0.907,95% CI=0.258-3.192,P=0.693)。中位随访时间为13.8个月,整体LTP率为23.1%(24/104)。毗邻组和非毗邻组1年、2年累计局部进展率分别为8.0%、27.0%和9.0%、31.0%。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LTP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74,95% CI=0.363-2.108,P= 0.76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结论 MWA治疗毗邻或非毗邻肝内血管的病灶,其技术有效率和局部进展率无明显差别。肝内血管(>3 mm)对MWA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无显著影响,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热沉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