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41例、康复组45例。常规组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两组Barthel指数、NDS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康复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常规组,NDS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把握康复训练时机,加强心理干预,采取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病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不同饮食方法对行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迷走神经反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9月行脑血管介入手术120例,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采取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术后1 h进食水;观察组术前无需禁食禁饮,若为接台手术患者还应在术前2 h进食50%左右的半流质的饮食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中有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迷走神经反射现象,观察组只有2例出现血压偏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术前无需禁食禁饮,按常规进食的方法可减少围手术期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老年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9月收治的首次发病年龄≥60岁的脑梗死伴吞咽障碍的患者157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79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摄食练习、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防噎食吞咽技巧训练等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治疗情况和抑郁情况。 结果 干预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治疗效果均好于对照组(Z=-2.379,P=0.017;Z=-2.542,P=0.011),SDS评分低于对照组(F组间=11.059,P<0.001)。 结论 对脑梗死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采取正确的摄食-吞咽功能训练方法,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吞咽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模块式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3~2014年神经内科的新护士23人为研究对象,2013年的11人为对照组, 2014年的12人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传帮带的带教方法进行培训,观察组采用模块式教学法进行培训。比较2组新护士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和2组对教学培训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88.6±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3.9)分(t=6.742,P<0.001),操作技能得分(95.5±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4.8)分(t=7.240,P<0.001);观察组新护士对教学培训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t=6.462,P<0.001)。 结论 模块式教学法可提高神经内科新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能力,有利于新护士快速适应神经内科工作环境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动脉封堵止血垫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穿刺局部止血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381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分为两组,穿刺局部分别采用动脉封堵止血垫止血(n=217)和传统手压止血(n=164)。比较两组患者的拔除鞘管时间、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护理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因卧床所致的不适率。结果动脉封堵止血垫组较传统手压止血组拔除鞘管时间、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和术后护理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因卧床所致的不适率均低于传统手压止血组(P〈0.05)。结论动脉封堵止血垫应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穿刺局部止血,具有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术后舒适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点,并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6.
正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约60%—8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或其他后遗症[1],导致患者失能,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2],且该病5年内复发率最高可达40%[3]。患者治疗后回归家庭、社会,但仍需要长期的功能锻炼和疾病的自我管理,促进康复和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医务人员的嘱咐逐渐淡忘,康复的依从性也随之下降,可导致其功能障碍加重、独立生活能力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4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双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后12 h采用床旁超声检查作为筛查病人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根据床旁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析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DVT的发生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DVT的发生与年龄、术侧肢体制动时间、凝血功能的分析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8%(16/417)。其中80岁以上的患者8例,占50.0%(8/16),与无DVT组13.5%(54/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6,P=0.002);术侧肢体制动时间24 h的患者8例,占50.0%(8/16),与无DVT组2.2%(9/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二聚体增高异常的患者9例发生DVT,占56.3%(9/16),与无DVT组2.7%(11/4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和术后要检测凝血功能,尽早做好预防,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尽早进行术侧肢体被动和主动活动,是预防和减少DVT发生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28.
29.
30.
高龄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现已经成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然而DSA术后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使我们开始集中注意力于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