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3篇
  免费   1027篇
  国内免费   267篇
耳鼻咽喉   45篇
儿科学   67篇
妇产科学   67篇
基础医学   184篇
口腔科学   59篇
临床医学   916篇
内科学   489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113篇
特种医学   3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55篇
综合类   2043篇
预防医学   810篇
眼科学   61篇
药学   441篇
  607篇
中国医学   407篇
肿瘤学   16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491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64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51篇
  2000年   636篇
  1999年   365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21.
被称为“第三类镇痛药”的金丝桃甙由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王选荣等从植物药黄蜀葵、照山白中成功提取。 金丝桃甙的研究始于20年前,当时,安徽医大一院口腔科用黄蜀葵花煎剂治疗口腔溃疡获得显著止痛效果。随后,他们开始了“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的研究”。研究人员从中分离出5种黄酮单体,其中金丝桃甙含量为1.8%,为其主要功效成分。药理研究发现,金丝桃甙对实验动物的辐射刺激致痛、注射缓激肽致痛等有显著镇痛作用;制成药膜外用临床观察238例,总有效率达96.5%。其作用机制和现有的吗啡类、阿司匹林类镇痛药不同,它是…  相似文献   
122.
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子细胞心脏病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寄南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从1996年起,在国家“九五”课题资金及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的资助下,围绕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开始了研究。他们先研制出高特异、高敏感的单克隆抗体,然后将其用于282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检测其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结果发现157例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升高,其中3个月转阴率52,3%,6个月转阴率90.8%。同时发现血清肌钙蛋白I持续升高的患者,血清中出现抗M受体抗体,减少心肌M受体…  相似文献   
123.
来自美国、芬兰、瑞典、冰岛和德国的科学家进行的合作研究显示,在人类第13对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被称为“乳腺癌3”的新乳腺癌基因。 与乳腺癌有显著关系的另外两个基因——“乳腺癌1”和“乳腺癌2”已经被识别。科学家是在研究乳腺癌多发性家庭时发现这两个基因的。但研究也发现,这些家庭中有一些并没有“乳腺癌1”和“乳腺癌2”基因,却也出现了遗传性乳腺癌患者。 为解释这一现象,该国际研究小组首先对37名没有上述两种基因的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分析,确定问题可能与第13对染色体有关。然后,他们又研究了77 个芬兰、冰岛和瑞典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非上述两种基因导致的乳腺癌患者,结果发现第13对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新的乳腺癌基因。 科学家们已在第13号染色体上初步确定出一块区域,认为其中可能含有新的乳腺癌基因。接下来,他们计划进一步分离出“乳腺癌3”基因,并在全世界范围进行调查,以证实该基因的普遍性。科学家表示,确定这一基因将为医生提供诊断遗传性乳腺癌的新方法。 (摘自《健康报》2000年8月18日第1版)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127.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具体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片段重复/缺失, 均属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范畴。流产物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不仅能够检测流产物中的染色体数目异常, 还能够检测其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 进而揭示夫妇携带的隐匿性基因组结构变异, 明确诊断, 指导其选择再生育的方式和产前诊断, 避免再次流产和生育染色体病患儿。在前期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 经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遗传病防控学组、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临床遗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遗传病产前诊断专业委员会共同成立专家组, 讨论并提出"流产物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应用及家庭再生育咨询的专家共识", 旨在为流产物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应用和家庭再生育的遗传咨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8.
129.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