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目的探讨利用酒石酸亚锡溶液作为还原剂9,9mTc直接标记血小板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探讨还原剂的最适pH值。方法实验兔在左右髂动脉处置入血管支架,3 d后抽静脉血,分离血小板,分别使用pH为1、2、3、45、的酒石酸亚锡溶液作为还原剂9,9mTcO4体外标记血小板,测量标记后的血小板悬浮液的放射活度及上清液的放射活度,计算出相应的血小板标记率,测定标记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另一方面,将标记后的血小板重新输入兔子,进行体外核素显像,观察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功能。结果当酒石酸亚锡溶液pH为3、亚锡溶液亚锡离子浓度为4.5 mmol/L时,血小板标记率最高,为(29.7±3.6)%,并能保持血小板部分活性,标记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仍能达到(42.5±2.5)%,亦具有黏附能力。结论经过本研究改进的、在国内现有实验条件下利用99mTc标记血小板的方法,具有标记率较高、稳定、血小板活性受影响小、简便廉价等优点,可以作为体外标记血小板方法的一种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82.
我国临床上经内镜、X线或腹部CT发现的胃癌以进展期居多,其中部分胃窦胃体部的胃癌患者在出现呕吐、进食后饱胀和呕吐宿食等梗阻症状时才就诊,明确诊断时往往已有腹腔、肝脏等转移,丧失外科手术根除的良机。全身性化疗或有关免疫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且往往无法有效解除临床梗阻症状。胃癌的化疗药物中以5-氟尿嘧啶(5-Fu)应用最为普遍。在化疗的静脉用药、口服治疗以及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等方法中,瘤体内直接注射最为有效[1]。5-Fu的半衰期仅为10~20 min,制成缓释剂有益于其发挥持续、长效的抗癌活性[2]。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化疗药物5-Fu缓…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在烧伤整形治疗中复合皮移植术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临床应用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烧伤整形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接受复合皮移植术患者42例,设为移植组;接受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42例,设为扩张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移植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为83.33%(35/42),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5/42);扩张组术后总有效率为97.62%(41/42),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6/42)。扩张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移植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烧伤整形治疗中,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术后整形效果方面优于复合皮移植术,能显著改善患者整形后皮肤的色泽和质地,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荷负电气溶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荷负电气溶胶(下称气溶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选择单纯浅Ⅱ、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1)气溶胶组:浅Ⅱ度180例、深Ⅱ度100例,伤后6h~2d开始用气溶胶治疗创面,l~2次/d,1.5h/次。(2)对照组:浅Ⅱ、深Ⅱ度患者各30例,常规治疗。(3)自身对照组:浅Ⅱ、深Ⅱ度患者各10例,同上用气溶胶治疗,但同一患者部分创面覆盖无菌金属片屏蔽气溶胶(屏蔽组),部分创面不屏蔽(非屏蔽组)。观察气溶胶治疗过程中患者创面的大体变化,治疗前后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并监测其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有无改变。记录各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另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同前分为气溶胶组和对照组并治疗。取两组大鼠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的创面组织标本,作病理学观察。结果气溶胶治疗后患者创面渗出少,治疗前后均无细菌生长。总体来讲,气溶胶治疗前后患者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气溶胶组患者浅Ⅱ度创面伤后(6.3±1.6)d愈合,深Ⅱ度创面(15.1±3.1)d愈合,明显短于对照组相同深度创面[(11.3±1.4)、(21.2±1.4)d,P<0.01]。自身对照组中,相同烧伤深度的非屏蔽组与屏蔽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也明显缩短(P<0.01)。病理学检查显示,气溶胶组大鼠治疗后第3周皮肤结构已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此时恢复较差。结论气溶胶能有效促进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中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住院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共74例,临床上分属增生性瘢痕各个时期,根据瘢痕增生时段分组,应用放免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ⅢNP的浓度变化,并比较PⅢNP的血清含量与瘢痕增生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PⅢNP含最和瘢痕增生时段关系密切,早期瘢痕增生患者血清中PⅢNP含量开始增加,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其血清含量进一步的增加,到4~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中,PⅢNP含量达到了高峰.伴随瘢痕的成熟,PⅢNP浓度又逐渐下降.结论 烧伤后增生性患者血清中PⅢNP的含量可较好地反映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胶原代谢活跃程度,是增生性瘢痕增生活跃程度较为敏感的标志物,可以用做临床来指导临床瘢痕治疗.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应用傍针刺配合电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常规应用腰部取穴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3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3例.对照组予常规腰部取穴,治疗组予傍针刺配合电针治疗,选取穴位主要遵循以痛为俞的原则.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应用傍针刺配合电针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应用腰部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87.
患者女,湖南常德人,年龄2岁,2008年1月以“左上肢开水烫伤15天”入院。入院情况:消瘦,体重9公斤;神志清楚,精神可,头发稀少,头发颜色偏黄,表情木纳(图1);右手指端、口角和舌尖可以看见多处咬伤后遗留的瘢痕痕迹(图2,3);牙齿10N,牙齿排列不整齐,呈圆锥状(图4);尚不会说话,仅能够发“爸爸”、“妈妈”等简单字音。左上肢可以看见有3%TBSA左右肉芽组织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不良。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 (SSNS)患儿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方法检测 2 2例SSNS活动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 ,以 18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作对照 ;同时测定血尿素氮 (BUN)、肌酐 (Cr)和 2 4h尿蛋白定量 ,并分析与VEGF的关系。结果 SSNS患儿活动期血VEGF水平 [(64 3 5± 16 5 9)ng/L]高于缓解期 [(3 5 17± 13 67)ng/L]和正常对照 [(3 3 4± 5 9)ng/L] ,P <0 0 5 ;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活动期VEGF水平与BUN、Cr无相关 ,而与 2 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结论 SSNS患儿活动期VEGF水平升高 ,并与蛋白尿呈正相关 ;激素治疗可降低VEGF水平 ,提示VEGF参与SSNS的发病  相似文献   
89.
尾骨痛是以症状命名的常见病 ,它是骶骨下部、尾骨及其周围部位疼痛的综合征 ,临床并非少见 ,我院自 1997年 6月至 1998年 6月共收治 30例 ,经随访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 6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74岁 ,31~ 5 0岁组占 80 % ,病期最短 4天 ,最长 6个月 ,1月以内者占 70 % ;有外伤劳损史者 6例 ,仅占 2 0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 ,确定骶骨裂孔及骶尾交接处 (尾骨在扪诊时可以活动 )。用注射针刺入骶尾交接处的两侧进行封闭。用利美达松 2~ 3ml 2 %利多卡因 4~ 6 m l,每6~ 7天…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敷料早期覆盖封闭大面积浅度烧伤创面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0年至2005年入院的大面积浅Ⅱ度、深Ⅱ度偏浅烧伤患者60例,其中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在受伤后6h内在静脉全麻下行创面清创+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一次覆盖封闭创面,一次包扎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清创后,聚维酮碘软膏外敷包扎治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一般情况观察、不同烧伤深度的愈合时间比较以及创面愈合质量比较;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30例创面全部顺利愈合,浅Ⅱ度烧伤创面(6.0±1.2)d愈合,深Ⅱ度偏浅创面(12.0±2.7)d愈合,创面愈合后色素沉着,瘢痕少,仅有1例有轻微瘢痕增生。患者病情平稳,疼痛少,生活质量提高,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照组30例创面浅Ⅱ度(10.0±2.3)d愈合,深Ⅱ度偏浅创面(17.0±3.6)d愈合,其中深Ⅱ度偏浅创面愈合后有1例轻微瘢痕增生,4例严重瘢痕增生。结论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早期一次包扎治疗大面积浅度烧伤创面,方法可行,创面愈合快,最大限度保留创面再生能力,给创面愈合提供了良好的内环境。同时患者病情平稳,疼痛轻,瘢痕少,提高了生活质量,这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