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Objective To observe in vivo stem cell distribution and viability after transplantation by noninvasive imaging of ~(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labeled autologous 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Metho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established in 8 swine by ligating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fter anesthesia. Bone marrow (20 ml) was drawn through ileum. After isolation, 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s were labeled by radionuclide ~(18)F-FDG and intramyocardially injected into infarction region. Whole body planar scan and myocardial tomography scan were performed immediately, 1 h, 2 h, and 3 h post stem cell injection. V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radionuclide labeled stem cells were determined at 3 h post labeling in vitro. Results The labeling efficiency was (67 ± 14)%. Mean dose of radioactive in marrow cells was (32 ±7)MBq. Trypan blue staining showed in vitro viability was (95 ±3)% at 3 h post labeling.After intramyocardial injection, labeled 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 retention rate in infarction region was (83 ± 6) %, (49 ± 8 ) %, ( 32 ± 6) % and (24 ± 5 ) % immediately, 1 h, 2 h, and 3 h post injection,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Distribution and viability of stem cell after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could be effective monitored by ~(18)F-FDG labeled autologous 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 technique in acute stage in this model.  相似文献   
32.
急性腰扭伤是外科常见病,治疗方法很多。其基本病理变化是筋膜、肌肉、关节囊等软组织的出血、肿胀及其后的修复或遗留癫痕粘连变性。1997年12月~1998年10月,我院采用尿碱化和中药坎离砂加醋治疗急性腰扭伤5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3例中男45例,女8例;年龄12~65岁,病史最短2小时,最长21小时。1.2诊断标准:①有明显或轻微外伤史;②腰部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随局部活动而加剧,卧床休息可减轻,起床时两手扶腰,行走谨慎;③腰肌痉挛,局部压癌明显,压痛点多在L。横突和骼后上棘,无推旁放射性压痛…  相似文献   
33.
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从临床和门诊标本分离出来的4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以ICU病房分布最多,占27.7%(13/47),其次是肿瘤病区23.4%(11/47)。鲍曼不动杆菌最常出现于痰标本中,占80.9%(38/47);其次是伤口分泌物8.5%(4/47)和静脉导管标本4.3%(2/47)。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在佛山医院近两年呈上升趋势。该菌耐药现象较严重,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0.0%),其次是氨苄西林/舒巴坦(优立新)(7.7%)和头孢吡肟(8.7%)。结论临床治疗应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敏感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定植和播散。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VOH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模型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IκB—α,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荆芥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尾静脉注射LPS(1.0mg/kg体重)或生理盐水,6h后处死动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肺组织NF—κBp65、磷酸化IκB—α、IL1—β和TNF—α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VOHS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肺组织中的NF—κBp65和磷酸化IκB—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同时VOHS各剂量组也可显著降低大鼠肺组织中IL1-β和TNF—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IκB—α磷酸化降解和NF—κB活性,进而减少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应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一次包扎治疗小儿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患儿共146例。烧伤面积7%~38%TBSA,烧伤深度为浅Ⅱ度和深Ⅱ。所有烧伤病例随机分两组,基质组采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一次包扎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包扎疗法。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感染率。结果基质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一次包扎治疗小儿Ⅱ度烧伤,既能有效防止创面加深,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又能减轻患儿痛苦,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36.
自2002—2005年用克氏针加10^#丝线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24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笔者自2011—02—2013-05应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6例胫骨粉碎性骨折,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8.
<正>2011年3月~2013年6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3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近期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45~69岁。病程6个月~10年。临床症状:关节疼痛,肿胀明显,行走功能障碍,打软腿,下蹲起立时症状加重。X线示骨赘增生,MRI示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破坏或关节内有游离体。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TGF-β、VEGF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8~2011,8我科住院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共74例,根据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时间长短分组,分为4组,选择12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共5组。用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TGF-β、VEGF的浓度,5组之间统计比较分析。结果:瘢痕患者血清中TGF-β、VEGF含量与瘢痕增生时段关系密切,1~3月早期瘢痕组血清中TGF-β、VEGF含量开始增加,随瘢痕的发展升高,4~6个月瘢痕组血清中TGF-β、VEGF含量达到了高峰。随着瘢痕成熟,TGF-β、VEGF浓度又逐渐下降。结论:烧伤后增生性患者血清中TGF-β、VEGF的含量可较好地反映增生性瘢痕代谢活跃程度,是增生性瘢痕增生活跃程度敏感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40.
林单  孟婵  胡辉权  蔡鑫  汤亚兰  邓利虹  徐凡  沈锐 《西部医学》2020,32(10):1513-1516+1524
目的 探讨影响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术中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及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10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出血量,分为出血组67例和对照组343例,通过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出血组和对照组CSP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CSP患者术中出血的可能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出血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CSP病灶清除手术方式、停经天数、妊娠囊最大直径及CSP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P病灶清除手术方式、妊娠囊最大直径和CSP分型是CSP术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为妊娠囊最大直径、CSP分型及CSP病灶清除手术方式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5%CI=0713 0827,P<0001)、075(95%CI=0686 0815,P<0001)和0438(95%CI=0273 0423,P<0001),妊娠囊最大直径最佳临界值为3cm,灵敏度852%,特异度691%。结论 CSP术中出血受CSP病灶清除手术方式、妊娠囊最大直径及CSP分型影响,妊娠囊直径>3cm和CSPⅢ型是术中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