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0篇
  免费   568篇
  国内免费   356篇
耳鼻咽喉   305篇
儿科学   104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633篇
口腔科学   169篇
临床医学   1471篇
内科学   934篇
皮肤病学   100篇
神经病学   536篇
特种医学   3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075篇
综合类   2988篇
预防医学   1364篇
眼科学   116篇
药学   1121篇
  15篇
中国医学   940篇
肿瘤学   289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597篇
  2011年   604篇
  2010年   564篇
  2009年   618篇
  2008年   584篇
  2007年   584篇
  2006年   554篇
  2005年   550篇
  2004年   476篇
  2003年   429篇
  2002年   386篇
  2001年   425篇
  2000年   391篇
  1999年   313篇
  1998年   265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224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77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0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11篇
  195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复制缺陷腺病毒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3/08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分组:选取普通级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10)g,全部动物胫骨上端部分分别造成8mm×5mm长方形缺损。采用自身对照法,右侧骨缺损为实验组,左侧骨缺损为对照组。实验组植入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复制缺陷腺病毒复合明胶海绵,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海绵。实验评估:术后分别于4,6,8周麻醉后处死10只动物,取材行X线、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透视电镜检查,观察成骨情况。结果:纳入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胫骨缺损X线、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均得到修复,但实验组无论从成骨时间、成骨效果、新生骨量等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其中各时间点实验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周:(95.91±16.33),(87.93±11.52);6周:(128.34±10.64),(102.41±9.81);8周:(138.36±10.49),(121.56±9.63);P<0.01]。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占骨缺损面积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周:(41.39±5.65)%,(26.58±5.62)%;6周:(80.35±7.25)%,(65.41±6.52)%;8周:(96.45±2.76)%,(82.22±7.30)%;P<0.01]②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实验组软骨及骨痂内呈强阳性反应,而对照组骨痂内骨形态发生蛋白4表达微弱。结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重组腺病毒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骨形态发生蛋白4直接转基因治疗能够加快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于2004-12/2005-10解放军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收治经手术、关节镜检查或临床证实的膝关节损伤患者40例(43个膝关节)。应用Atorscan0.2T永磁型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磁共振机,对膝关节损伤的MRI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对半月板、前交叉韧带、骨挫伤等均可作出正确诊断。 结论: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对膝关节损伤的综合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膝关节损伤较理想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93.
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带教效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带教工作状况调查表,调查并分析118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带教内容和带教方法。结果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学历层次偏低,以大专居多,对带教工作满意度不够高;绝大多数老师觉得带教工作责任大、压力大,有部分老师不十分了解实习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及实习大纲和实习目标;部分老师对带教学生选择了同一计划和目标,或是临床遇到什么问题就教什么。结论学校和医院要共同制定带教制度,构筑激励机制,激发带教老师的带教热情,为带教老师创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学校老师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联系,从而提高带教效果。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对皮瓣早期断蒂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目的组.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实验大鼠背部设计2cm&;#215;6cm随意皮瓣,蒂位于髂脊水平。皮瓣形成后,术时即刻将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溶液(目的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溶液(荧光蛋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溶液(空白对照组)1mL注射到大鼠皮瓣内,给药后即刻以3-0丝线原位缝合,继续单笼饲养。所有实验大鼠皮瓣4d后断蒂,断蒂后7d观测皮瓣存活面积,取皮瓣远端存活区组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表达情况,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血管密度。 结果:①断蒂后7d,所有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已经明确。②皮瓣存活率、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皮瓣存活率:目的组为(98.8&;#177;1.5)%,荧光蛋白对照组为(78.3&;#177;2.5)%,空白对照组为(79.2%&;#177;2.4)%;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为(49.6&;#177;6.3)个/高倍视野,荧光蛋白对照组为(37.5&;#177;3.0)个/高倍视野,空白对照组为(39.5&;#177;3.0)个/高倍视野,P〈0.05],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均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目的组比对照组染色深。④组织学观察,目的组皮瓣真皮、肉芽及肌肉中可见大量毛细血管,而对照组较少。 结论:应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具有促进皮瓣早期断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我们近年来选择性采用乳晕小切口切除乳房良性肿块6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16~36(平均26)岁。其中未婚者29例,已婚未哺乳者24例,已哺乳者15例。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扪及包块。瘤体大小:0.8~5.0cm,瘤体距乳晕边缘的距离0~5.0cm,乳晕直径3.0~5.5cm。病理检查为乳腺纤维瘤63例,乳房囊肿5例。考虑为良性病变时,根据肿块位置,大小及乳晕大小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早期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6例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治经验和教训。结果:本组行脾切除23例,2例行非手术治疗,25例治愈出院,有1例伴多发伤者因漏诊最后死亡。结论: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关键是要有高度的警惕性,详细询问病史,充分认识多发伤与脾破裂并存的可能性,早期辅以X线检查、腹腔穿刺、B超检查或CT扫描,必要时反复进行,动态观察,才能早期准确诊断延迟性脾破裂,实施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997.
两种深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方法 对我科2006~2007年240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感染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高,插管完成时间短,误穿动脉率低,但导管留置时间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短,导管相关感染率,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高.结论 ICU患者如果需要留置导管较长时间,宜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而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宜选择股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脑出血 (ICH)后血肿灶周脑血流量变化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方法 健康家犬 2 7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CH组 (3h、6h、12h、2 4h、4 8h、72h、7d和 15d)。ICH模型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额叶皮层注射法建立。应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PWI)和流式细胞术 (FCM ) ,动态检测不同时间点血肿灶周相对脑血流量 (rCBF)与凋亡峰 /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①脑血流量变化 :PWI显示血肿灶周 12h之内rCBF明显降低 ,呈低灌注状态 ,12~ 2 4hrCBF回升 ,出现血流再灌注 ,或高灌注现象 ,4 8h以后接近对侧 ,呈持续稍低灌注状态。②细胞凋亡变化 :FCM显示血肿灶周区凋亡峰 /凋亡率 6h开始出现 ,72h最高 ,7d下降。③血肿灶周凋亡峰值与凋亡率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 84 6 ,P <0 0 5 )。结论 ICH后血肿灶周脑血流量呈中 -轻度降低 ,细胞凋亡主要存在于血肿灶周区 ,72h是血肿灶周细胞凋亡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999.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汪鸿志  王永华 《新医学》1997,28(8):441-441,415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进展北京解放军总医院(100853)汪鸿志王永华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小肠、胃、食管出血。50%~70%上消化道出血是由消化性溃疡病引起的,其他见于胃炎、肿瘤、食管病变和血管畸形等。由于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已由单纯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