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施春梅  张法灿  陈燕  韦海明  韦惠平  方萍  王少英  梁荣新  钟秀芬 《广西医学》2007,29(10):1483-1485,F0004
目的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照(14C-UBT)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消化道幽门螺杆菌(Hp)状况,同时在口腔溃疡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区采集标本进行Hp病理检测,探讨Hp感染状态与ROU的关系。方法ROU患者30例,正常成人组30例,两组均采用14C-UBT分别于服药后5、25 min检测呼出气体中14C的放射性活性以了解Hp感染状态,同时ROU组在口腔溃疡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区钳取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和Giemsa染色检测Hp。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服药后5 min的14C呼气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3.3%(16/30)、60.0%(18/30)。25 min后阳性率分别为26.7%(8/30)、33.3%(10/30),两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理切片Giemsa染色未发现典型的幽门螺杆菌。结论从上述检测结果分析,幽门螺杆菌和ROU的发病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疾病,至今病因仍未明确,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目前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近期研究发现,谷氨酰胺能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加快创面愈合[1].本研究应用安凯舒(谷氨酰胺颗粒)口服给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旨在探讨谷氨酰胺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疗效.  相似文献   
43.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率近年有所增长,最近我科收治1例青年患者用环磷酰胺治疗获得治愈,现报告如下: 谭××,男性,24岁,住院号22106。因头痛20天,懒言及右侧肢体无力6天于1979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约于入院前20天开始头痛、胸翳在当地按“感冒”治疗,但症状无改善,右侧肢体乏力并日渐加重至最后不能活动而转来本院。入院前在急诊室脊液检查:无色透明,细胞数4,潘氏试验(一),蛋白质定量20mg%,糖>50mg%(五管法),氯化物760mg%。体检:体温36.8℃,血压112/70,神志呆滞,表情淡漠,检查尚合作,但懒言少语,眼球活动自如,瞳孔等大约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内镜分级与食管酸、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98例,全部进行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下段pH值及胆红素测定,14C-尿素呼气检查.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IBS患者和健康人在空腹和进食状态下不同时段乙状结肠动力的差别. 方法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的便秘主导型和腹泻主导型IBS患者各20名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男、女分别为7、6名),分别采用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和进食试餐状态下不同时段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幅、非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的变化;比较乙状结肠在进食前后的动力指数.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胃肠激素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对照组(13例)及IBS惠者(便秘型、腹泻型各13倒)乙状结肠黏膜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 结果 腹泻型IBS乙状结肠黏膜中MTL含量显著高于便秘型IBS及正常组(P<0.01);便秘型IBS乙状结肠黏膜VIP与SS的含量高于腹泻型IBS及正常组(P<0.05);CCK在各组中无明显不同(P>0.05). 结论 胃肠激素可能在IBS的发病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7.
混合型嗜酸性胃肠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18岁。因反复脐周隐痛1年,加重伴呕吐2 d入院。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肠鸣、恶心、频繁呕吐,呕胃内容物。偶有稀便、低烧。外院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抗结核治疗半年无效。近两天,上述症状加剧入院。否认肝病及药物过敏史,无寄生虫感染史。查体:腹平软,揉面感,脐周压痛( ),肝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食管酸暴露与动力学改变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专门软件控制的高分辨的多道灌注测压系统及Digtrapper MKⅢ携带式食管24h pH监测仪测定了12例正常人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8例的食管24hpH及压力。结果:RE组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食管下括约肌(LES)坟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LES长度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RE组食管体部蠕动振幅及频率增低于正常组(P<0.05)。在RE组中,立位,卧位酸反流时间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长时间的酸暴露,LES压力低下,LES的松驰,食管蠕动幅度,频率下降可能在RE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直立位反流与卧位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同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HE染色法对148例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结果:术后存在胆汁反流组(77例)的HP感染率与无胆汁反流组(59例)HP感染率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毕罗Ⅱ式术后(88例)与比罗Ⅰ式术后(48例)残胃HP感染率无显性差异(P>0.05)。胃大部切除术后时间越长,HP感染率越高。结论: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关。故术后定期行胃镜检查及HP测定。根除HP感染,减少残胃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0.
覃江  周庆南  梁荣新 《微创医学》2004,23(3):289-29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肝功能、转氨酶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慢性乙型肝炎52例病人中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22例、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30例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结果大三阳组ALT为(345.72±268.40)u/L,AST为(435.63±339.61)u/L;小三阳组ALT为(155.63±118.53)u/L、AST为(161.27±121.50)u/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标志物与肝功能损害有关,大三阳病人的肝功损害比小三阳的明显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