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81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36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丁早期干预治疗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9例NS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给常规治疗);B组(20例,给常规治疗加氟伐他丁40mg/d);C组(19例,给常规治疗加氟伐他丁80mg/d)。NS患者在治疗5d前后分别测定血清CRP、TNF-a及血脂水平。结果:NS患者的血清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0mg/d和80mg/d氟伐他汀治疗5d后血清CRP及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均P〈0.01),而以80mg/d氟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S患者血清CRP与TNF-a水平呈正相关(r=0.72,P〈0.01),CRP和TNF-a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N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早期氟伐他汀治疗可降低NS患者的血清CRP和TNF-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NS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骨科病人入院前褥疮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探讨切实可行预防褥疮的措施.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02年12月本科172例褥疮病人进行相关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带入褥疮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骶尾部多见,大面积、深度褥疮者多发生于脊椎骨折并瘫痪的病人.结论褥疮预防重于治疗,对感觉运动障碍的病人预防骶尾部褥疮尤为重要,应进行广泛的社区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预防褥疮的基本方法,降低带入褥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超选择性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蔓状型血管瘤紧急止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口腔颌面部蔓状型血管瘤急症出血患者行DSA检查,并在其监视下超选择性永久栓塞病灶和供血动脉。结果 DSA可以清晰显示蔓状型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病变区域及引流静脉,超选择性栓塞后原异常造影剂团状着色影消失,供血动脉大部分闭锁,达到影像治愈;出血立即停止,血管异常搏动和杂音消失;栓塞后患者仅有低热、局部疼痛肿胀感,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下超选择性栓塞术对口腔颌面部蔓状型血管瘤急症出血患者的紧急止血治疗更有效、更安全。  相似文献   
34.
检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T细胞亚群(CD4^+、CD8^+)。结果发现重型肝炎患者血清LP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TNF-α、IL-6、IL-10、IL-12、IL-18水平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加重者血清LPS水平有显著差异,而TNR-α、IL-6、IL-12、IL-18水平均高于好转后,IL-10水平却在好转后升高。血浆置换后病情好转者血清LPS、IL-12、IL-18水平明显下降,TNF-α水平变化不大,病情加重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表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LPS水平与CD4^+/CD8^+值呈负相关。联合检测对了解病情、判断顶后、改进治疗箫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臂丛神经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断、显微外科治疗及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臂丛神经合并血管损伤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修复臂丛神经的同时修复损伤的血管,其中,行大隐静脉桥接移植6例,行人工血管移植3例。结果本组9例患者,术后患肢血运良好,随访6—24个月,超声或造影证实血管通畅,患肢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明确臂丛神经合并血管损伤的诊断,采用有效的显微外科技术,根据具体血管损伤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血管修复材料,早期修复血管及臂丛神经,有望改善患肢血运,促进臂丛神经的恢复,延缓肌萎缩进程,从而提高臂丛神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6.
宋新力  杨朝晖 《河北医药》2012,34(6):901-901
胫骨下段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且易伴有周围软组织损伤,临床上处理起来较为棘手.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我科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28例,取得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9~68岁;左侧7例,右侧21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重物砸伤7例;开放性4例,合并广泛软组织损伤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h~2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在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复制的抑制作用和体外灭活作用.方法 使用在2008年4月安徽阜阳疫情中分离到的EV71病毒,通过三种体外细胞实验:药物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实验;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实验.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对EV71病毒感染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在利巴韦林注射液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实验中,1:640利巴韦林注射液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2 d,细胞生长未受到影响.在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中,1:8利巴韦林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4 d.在利巴韦林注射液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研究中,1:40稀释度组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2 d,而细胞生长未受到影响.结论 利巴韦林注射液在体外有抑制EV71病毒复制和部分灭活病毒的作用;并有一定的保护细胞抑制EV71病毒感染的作用.本研究对于临床上EV71感染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在阻断重症多发性创伤(SMI)所致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58例重症多发性创伤伤员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27),并选2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对照组予常规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加CVVH治疗。两组同时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Iβ(IL—I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观察SIRS临床指标的变化;健康组检测结果为正常对照。结果试验组T、RR、HR及WBC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CRP、IL—Iβ、IL-6和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转为MODS明显减少(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CVVH可通过下调炎症介质,调控机体炎性反应,阻断重症多发性创伤所致的SIRS向MODS发展。  相似文献   
39.
目的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医疗质量。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督导,对天府矿务局总医院临床2008年1月至12月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病例进行分析、汇总、反馈,使患者能够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结果抗菌药物在天府矿务局总医院临床药物的应用中占51%,其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占该类药物的10%。因此,医院应加大临床用药督导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0.
感染是烧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威胁烧伤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感染是烧伤医务人员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在逐年变化,掌握烧伤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指导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