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4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患儿104例,均符合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标准[1]。并经临床康复评定及神经肌电图检查确诊。其中男65例,女39例;年龄4d~18个月;上干型损伤51例,下干型损伤19例,全臂丛损伤34例。104例患儿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1电针:取患侧肩髃、肩贞、肩臑、臂臑、天宗、曲池、手三里、小海、外关、天泉、列缺、合谷、阳池、后溪、八邪等穴,针刺得气后,选取2~4对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肌注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痉挛性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行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肌注BTX-A。分别于治疗2周及3、6个月评价疗效,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Ashworth评分)评定痉挛程度,采用儿童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2周及3、6个月两组Ashworth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各时点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3、6个月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BTX-A肌注联合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结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瘫患儿86例.年龄4.0~5.8岁.通过计算机分层后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二组患儿均接受以Bobath技术为主的神经发育学疗法.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结合肌力练,NMES采用电刺激仪,4个表面电极放置于患侧足背伸肌群肌腹处给予电刺激,20 min/次;肌力训练根据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状况,结合运动学理论、运动学习理论和神经发育学理论等进行针对性训练;1次/d,5次/周,连续6周.之后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6、12周随访时进行以下评定:(1)综合痉挛量表(CSS);(2)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二项;(3)步行速度.结果 二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痉挛型偏瘫和双瘫的患儿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前,二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治疗6、12周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治疗6、12周,二组患儿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NMES结合肌力训练能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分析中文版高肌张力评估工具(HAT)在脑性瘫痪儿童人群评估中的信度、效度等心理测量学特征,为HAT在国内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33例4—13岁(男24例,女9例,平均月龄84.24±34.36)的脑性瘫痪儿童参加此项研究,使用校正Kappa(PABAK)测定HAT的重测信度、评价者间信度;以小儿神经专科医师对33例脑性瘫痪儿童的高肌张力类型评价结果为效标确定HAT的效度。 结果:HAT在鉴别肢体高肌张力类型方面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PABAK=0.82—1),同时具有良好的评价者间信度(PABAK=0.77—1);HAT与小儿神经专科医师的高肌张力类型评价结果间具有极好的一致性(PABAK=0.81—1)。 结论:中文版HAT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国脑性瘫痪儿童的高肌张力类型的工具。  相似文献   
46.
目的: 了解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粗大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以接受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粗大运动(GM)和精细运动(FM)技能评估量表评定的522例年龄小于1岁的脑瘫高危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确定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其相关程度。结果: 不同出生体重组别间患儿GM、FM各项原始分和标准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的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均明显低于反射项(t值分别为23.82、32.27、37.06、26.92,P<0.001)。不同出生体重组别患儿反射、姿势和移动项标准分值与FM分值具有良好相关性(r=0.39-0.85,P<0.01),且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与GM分值也有良好相关性(r=0.55-0.85,P<0.01)。结论: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的反射发育明显好于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发育,其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吞咽障碍是脑性瘫痪的常见症状,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本综述旨在阐明脑性瘫痪患儿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异质性,可应用进食能力分级系统、吞咽障碍调查表等结合X线透视吞咽检查进行吞咽功能评估,针对性地采用体位管理、食物性状调整、口腔感觉运动训练、肉毒毒素注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技术进行干预,以提高患儿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 观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环境的个体化吞咽治疗对早产儿喂养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喂养障碍早产儿62例,孕期28至32周,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接受早产儿临床常规治疗,即留置胃管按需喂养,治疗组在此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吞咽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刺激、进食训练、指导家长参与治疗、进食环境的改善、喂养工具的选择等。治疗前2周(治疗前,根据病历资料计算)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早产儿的日均增加奶量(mL)和日均增加体重(g)、留置胃管的时间、全经口喝奶的时间(d)、总住院时间(d)。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早产儿的日均增加奶量分别为(11.47±3.64)mL和(9.92±4.04)mL,日均增加体重分别为(23.26±5.65)g和(18.78±3.91)g,2组的日均增加奶量和增加体重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日均增加奶量和增加体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全经口喝奶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28±4.96)d、(35.38±1.44)周和(43.23±7.26)d,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5.47±7.30)d、(37.24±1.39)周和(49.74±8.6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NICU环境下的早期个体化吞咽治疗,可有效提高早产儿的喝奶量和体重,使早产儿尽早达到全经口进食,明显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50.
额叶皮质发育不良婴儿神经精神发育随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所致额叶皮质萎缩在神经精神发育方面的预后。方法 自1997年 4月至 1999年 9月对 5 18例额叶皮质发育不良患儿在抽搐发作、睡眠行为、注意能力、语言发育、神经运动、依恋情感和认知水平方面定期评价至 3岁龄。结果  4月龄后发生无热抽搐 86例 (16 6 % ) ,在 18~ 30月龄间出现热性惊厥 2 6例 (5 0 % )。 4月龄出现 1项以上睡眠异常 2 5 6例 (49 4 % ) ,18月龄有 2~ 3项睡眠异常 5 3例 (10 2 % )。 8月龄注意能力异常 194例 (37 5 % ) ,3岁龄 6 8例异常 (13 3% )。 18个月龄运动性语言发育迟缓15 6例 (30 1% ) ,在 3岁龄时 ,运动性语言发育落后或构音异常 6 9例 (13 3% )。 4~ 8月龄期间 ,运动发育持续迟缓 4 2 6例 (82 2 % ) ,平均得 78 2分。 3岁龄运动发育迟缓者 14 1例 (2 7 2 % ) ,其中脑性瘫痪 32例。在 15月龄 2 4例 (4 6 % )依恋情感发展落后。结论 额叶皮质发育不良预后良好 ,但部分可能有远期的后遗症。应在婴儿早期常规检查头部CT或MRI。有额叶皮质发育不良者 ,需定期检查评价神经运动、精神发育、注意能力、语言发育水平和睡眠行为、依恋情感、脑电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