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7 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81)和对照组(n=56)。观察组采用电针疗法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功能训练。3 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治疗后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GMFM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22.
<正>脑瘫儿童在站立与步行时常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异常、肌肉力量不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差而出现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如果患儿反复应用代偿性异常模式就会导致异常的功能强化,使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缓慢并影响疗效[1]。本文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明显的改善患儿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3.
Berg平衡量表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功能评定的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Berg平衡量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平衡功能评定的信度,为Berg平衡量表在脑瘫儿童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例脑瘫儿童,每例在1周内分别同时接受2位治疗师2次Berg平衡量表测试评分;并使用等级间相关系数(ICC)检验Berg平衡量表的组间及组内信度。结果:Berg平衡量表的组间信度ICC=0.941-0.977,组内信度ICC=0.963-0.988,且95%可信区间集中(P0.001)。结论:Berg平衡量表用于评定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平衡功能时具有较好的信度。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应用CIMT。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测试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患儿MAS得分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EFT评分在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治疗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改变的影响。方法:21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108例(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和对照组105例(单纯物理治疗)。2组患儿在医院接受2周康复治疗,之后在家接受10周家庭康复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对2组患儿进行以下评定:足底压力测试仪测试足底各区压力占全足的百分比,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中的站立与步行功能项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程度,医师等级评价量表评定步态。结果:BTX-A组的足底各区压力分布、站立和步行功能、痉挛程度和步态,在治疗后2周、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在治疗12周后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2周,2组间的足底各区压力分布、站立和步行功能、痉挛程度和步态进行比较,BTX-A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更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足底压力分布、缓解其肌肉痉挛、提高其步行能力、改善其步态。  相似文献   
26.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常伴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目前应用于改善CP患儿功能障碍的技术主要有任务导向性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力量训练、引导式教育、电刺激、辅助器具、A型肉毒毒素注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矫形手术等,这些治疗技术大多是通过改善末端效应器进而促进大脑重塑,  相似文献   
27.
儿童脑性瘫痪运动障碍的康复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脑瘫)是终生性疾患,主要问题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其严重程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从可独走到不能抬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瘫尚无法治愈,也没有明确的策略预防,对症康复是改善脑瘫运动障碍的关键,但尚无一致性的可操作的治疗推荐意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讨论并提出儿童脑瘫运动障碍的康复建议,以期规范和指导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28.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早期康复干预能更有效的提高脑功能障碍患者的促醒率,促进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与成人相比有更好的预后。儿童患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中毒性脑病、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急性脑损伤(溺水、窒息、中毒、交通事故、脑部肿瘤、脑血管畸形、运动损伤)等疾病所致的重症脑功能障碍致残率高,且发病率有逐年递  相似文献   
29.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6月-2007年6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康复病区住院治疗,合并构音障碍的9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其中男性50例.女性48例,年龄5.6-13.7岁,平均为8.2±0.5岁.患者入选标准:经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测及头MRI检测,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符合1994年轻、中度及重度痉挛型构音障碍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广泛的发育障碍,有明显的精神异常,未能配合完成检测者.  相似文献   
30.
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且预后较好,但目前对其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却较少,从而影响其康复治疗效果,进而影响患儿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在站立与步行时,常由于一侧肢体肌张力异常、肌肉力量不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差而出现患侧髋关节后伸、内旋,膝关节过伸,踝、足趾跖屈;在步行周期摆动期时,患侧膝关节不能自主屈曲,使患侧下肢长度相对变长,以髋外展、骨盆上提代偿而出现异常步态;支撑期,足不能用力蹬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困难。我科近年来对利用肌肉控制能力训练辅以Bob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提高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站立与步行功能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