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分析HR,HPV基因型感染与女性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参与石家庄市宫颈筛查的2234例女性患者采用核酸分子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及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对812例HP—HPV感染者中的476例患者进行阴道镜评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感染HPV16/18的女性发生宫颈癌前病变及细胞鳞癌的相对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HR-HP~基因型(P〈0.05)。其他HR—HPV基因型感染亦有诱发宫颈癌前病变及细胞鳞癌发生的可能,在石家庄市女性中HPV52/58感染诱发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几率仅次于HPV16/18。结论HPV16/18感染易诱发官颈癌前病变,且可能最终导致细胞鳞癌的发生,其他HR—HPV基因型与宫颈癌前病变及细胞鳞癌的发生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石家庄市女性宫颈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状况及其特点。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技术对石家庄市2234例女性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型检测。结果所测标本中HPV阳性检出率为36.3%(812/2234),21种基因型均被检出,其中高危型651例,低危型161例。HPV高危型中,阳性率最高的是HPV16型,其他主要基因型依次是HPV52、58、53、18、66、68、31、33、39型;低危型主要为6、11、81(CP8304)型;单一HPV基因型感染的阳性率为17.1%(381/2234),多重HPV基因型感染的阳性率为12.1%(270/2234)。结论石家庄市女性宫颈脱落细胞HPV感染率为36.3%,HPV16、52、58型是主要的感染基因型。  相似文献   
33.
孙晓慧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34-2934
目的 分析讨论产妇在剖宫产理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实行剖宫产的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34例,实验组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对照组只是实施单纯的剖宫产,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5d恶露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的手术时间稍长,为54.26±5.48min,和对照组38.23±4.57min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和产后5d恶露量均高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出院时间也长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剜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二次手术所带来的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4.
回顾性分析性病门诊就诊的1124例患者生殖道分泌物培养及免疫方法检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现1124例患者中,检出病原体阳性者766例,阳性率为68.1%,其中淋病111例(9.9%);非淋菌感染644例(57.3%),非淋菌感染以解脲脲原体为主。男女患者病原体感染差异显著,男性以淋病奈瑟菌为主,而女性则以解脲脲原体为主。另外,检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和霉菌比例也比较高,在临床诊治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5.
不典型混合性神经梅毒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52岁,因智力下降、性格改变1年余,言语不利、行走不稳4个月就诊。CT和MRI检查阴性,神经科治疗效果差。追问病史,患者15年前有不洁性交史,未正规诊治,查血和脑脊液TPHA阳性,确诊为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同一质评血清中用不同方法测定HIV抗体得到不同结果的原因。方法将3份不同结果的样本用3种ELISA试剂,2种金标试剂复核,以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为参照标准。结果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与本科ELISA法所测结果完全一致,但金标法结果则不同。结论提示HIV初筛实验室应慎重选择几种方法和试剂进行参比,即使有批检证书的试剂也同样存在方法学局限性导致的误差或漏检。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物(MHC)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经筛选HBV-DNA阳性的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中药组给予加味小柴胡汤水煎剂,西药组给予拉米夫定,空白对照组给予0.85%氯化钠。分别检测其给药后组织MHCⅠ和巨噬细胞MHCⅡ分子的表达。[结果]中药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西药组比较,其MHCⅠ、MHCⅡ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能显著提高HBV转基因小鼠MHC抗原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及乙肝抗原含量的影响。[方法]36只经筛选HBV-DNA阳性的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中药组给予加味小柴胡汤水煎剂,西药组给予拉米夫定,空白对照组给予0.85%氯化钠治疗。观察治疗后各组动物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含量的变化。[结果]血清HBV-DNA水平变化,与治疗前和空白组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均有显著性改善,且两者均以西药组的改善效果显著(P〈0.05,〈0.01)。肝组织中HBV-DNA含量变化,与空白组进行比较,中药组对HBV-DNA含量无明显改善作用,而对HBeAg和HBsAg改善显著(P〈0.05,〈0.01);西药组则只对HBV-DNA有显著影响(P〈0.01),对HBsAg和HBeAg的改善不显著。[结论]加味小柴胡汤能降低血清HBV-DNA水平,虽作用不及西药,但其降低HBsAg、HbeAg却明显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39.
目的调查石渠县啮齿类动物构成及其棘球蚴的感染状况,为当地的棘球蚴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7-8月在四川省石渠县云波沟设置4个间距为500 m的样方(0.25ha2)捕捉啮齿类动物,通过形态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啮齿类动物368只,其中高原鼠兔占19.0%(70/368),长尾仓鼠占0.5%(2/368),青海田鼠占74.2%(273/368),白尾松田鼠占5.4%(20/368),肢体残缺无法分类鉴定的田鼠占0.8%(3/368)。啮齿类动物DNA检测棘球蚴感染率为4.9%(95%CI:2.7%~7.1%),其中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3%(0-0.8%),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4.6%(2.5%~6.8%),未检测到细粒棘球蚴感染的个体。t检验显示4个样方中青海田鼠的捕获数均显著多于高原鼠兔(t=-3.431,P<0.05)。χ^2检验显示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石渠棘球蚴感染率显著高于多房棘球蚴感染率(χ^2=值分别为14.578和7.515,均P<0.05),兔形目动物棘球蚴感染率显著高于啮齿目动物棘球蚴感染率(χ^2=4.850,P<0.05)。结论在石渠县青海田鼠和高原鼠兔是主要啮齿类物种和棘球蚴的主要野外中间宿主。在包虫病的防治中应加强对这两种物种的检测,控制棘球蚴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扶正活血不同组方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血清及肝组织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及疗效差异。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采用CCl4加橄榄油造模,治疗组分为扶正活血1号方、2号方、3号方,并设阳性药物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对各组动物灌服不同药物及生理盐水,分别检测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TGFβ1、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扶正活血不同组方对大鼠肝组织与血清中TGFβ1和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和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而1号方和2号方的改善作用较3号方明显。结论扶正活血不同组方均能有效抑制TGFβ1、TIMP-1的表达,从而减少或降低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