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在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病理骨折中的修复作用与重建方法.方法 32例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伴有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刮除病灶后采用高速磨钻打磨腔壁,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骨,锁定接骨板桥接固定骨折断端.结果 术后随访10 ~42个月,平均27.6个月.27例病变愈合良好,骨缺损修复,骨折愈合,肿瘤没有复发.32例中复发3例,再骨折2例,均再次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后痊愈.结论 锁定接骨板联合同种异体骨充填治疗长骨良性骨肿瘤伴发病理性骨折安全、有效.术中彻底刮除病灶,高速磨钻打磨肿瘤壁,打压植骨,同时选用合适的锁定接骨板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骨诱导能力最强,但在组织中含量甚微。 目的: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成熟肽基因。 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信使核糖核酸,根据基因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序列合成两条引物,利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成熟肽的基因序列,将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基因片段连接克隆载体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进行克隆筛选鉴定及测序。 结果与结论: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及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产物显示一长约370 bp的条带,脱氧核糖核酸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序列相符。结果证实,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成功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克隆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成熟肽基因。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骨诱导能力最强,但在组织中含量甚微。 目的: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成熟肽基因。 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信使核糖核酸,根据基因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序列合成两条引物,利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成熟肽的基因序列,将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基因片段连接克隆载体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进行克隆筛选鉴定及测序。 结果与结论: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及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产物显示一长约370 bp的条带,脱氧核糖核酸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序列相符。结果证实,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成功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克隆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成熟肽基因。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文献报道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异源二聚体比同源二聚体的活性高,目前国内外尚无BMP-4/7异源二聚体与BMP-4同源二聚体间诱导成骨活性比较的报道。目的:观察不同基因BMP-4、BMP-4/7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活性的差异,探讨融合基因BMP-4/7的生物学活性。方法:经脂质体转染分离培养的兔BMSCs,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株,利用RT-PCR法证明目的基因在BMSCs中的表达情况;以BMP-4和BMP4/7融合基因修饰的AAV载体,转染兔BMSCs,MTT法检测不同基因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以BMP-4单基因和BMP-4/7融合基因修饰的AAV载体转染兔BMSCs7d后,测定两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水平,观察成骨活性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构建高滴度的分别携带BMP-4单基因、BMP-4/7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BMP-4、AAV-BMP-4/7;RT-PCR结果证明目的基因能够在BMSCs中得到稳定表达。AAV-BMP-4及AAV-BMP-4/7载体转染效率分别为68.20%、72.18%;转染BMSCs后,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提高,BMP-4/7融合基因的细胞增殖能力活性高于BMP-4单基因。以BMP-4和BMP-4/7融合基因修饰的AAV转染细胞7d后,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上调,骨钙素水平升高,成骨活性均增强;两种基因比较,BMP-4/7融合基因成骨活性强于BMP-4单基因(P〈0.01)。提示BMP-4、BMP-4/7修饰的AAV载体转染效率高,对BMSCs均有成骨活性,其中BMP-4/7融合基因成骨活性强于BMP-4单基因。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异源二聚体比同源二聚体的活性高20倍,但相关BMP4/7融合基因的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至今少有报道。目的:构建重组人BMP-4/7融合基因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并检测其表达。方法:扩增BMP-4、7成熟肽基因;分别构建质粒pGEM-BMP-4和pGEM-BMP-7;采用DNA连接法获取BMP-4/7融合基因,克隆获得pGEM-BMP-4/7质粒,进行基因测序。AAV颗粒转染HEK293细胞,收获病毒载体AAV-BMP-4/7。用SDS-PAGE电泳检测BMP-4/7融合基因蛋白在大肠杆菌的表达。用不同感染复数的AAV-BMP-4/7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d,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进行RT-PCR和ELISA法检测融合基因BMP-4/7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PCR电泳,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装入pSNAV质粒中的BMP-4/7基因正确,pSNAV-BMP-4/7重组成功。RT-PCR检测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4/7融合基因的转录条带,ELISA检测显示经AAV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BMP-4/7蛋白随着感染复数的增加表达逐渐增高(P<0.01)。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重组骨形成蛋白4/7融合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6.
背景:当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时,遭受轻微创伤或其他各种风险因素均易发生骨折。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组织学变化,骨密度及骨矿化沉积率的改变。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术后3个月,建立骨折模型。骨折后4,8,12,1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改建的动态参数,双能X线骨密度仪下测定骨痂组织的骨密度;骨折后1,2,4,6,8,12,16周,应用自动图像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大鼠成熟小梁骨占骨痂面积比对照组小,且小梁骨厚度变薄、小梁骨间距较宽,骨质疏松组骨小梁表面荧光标记百分比及骨痂组织骨密度低于对照组;而骨矿化沉积率高于后者对照组。说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的组织学的异常改变导致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4 的骨诱导能力最强,但在组织中含量甚微.目的: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 成熟肽基因.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信使核糖核酸,根据基因库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 基因序列合成两条引物,利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 成熟肽的基因序列,将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基因片段连接克隆载体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DH5a 进行克隆筛选鉴定及测序.结果与结论: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及阳性克隆质粒经双酶切产物显示一长约370 bp 的条带,脱氧核糖核酸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序列相符.结果证实,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成功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克隆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 成熟肽基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是涉及Ⅰ型胶原数量及理化性质改变的一种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但有关骨质疏松与Ⅰ,Ⅱ型胶原间的相关性,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一般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骨折损伤后1,2,4,5,8,12 周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于损伤后4,8,12,16 周进行骨密度测定与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及骨密度值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一般性骨折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更明显。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中Ⅰ,Ⅱ型胶原与最大转矩、弹性模量、最大扭转角均有相关性(P < 0.05)。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的分泌异常改变导致了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影响骨折愈合,是再次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背景:当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时,遭受轻微创伤或其他各种风险因素均易发生骨折。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组织学变化,骨密度及骨矿化沉积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术后3个月,建立骨折模型。骨折后4,8,12,16 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改建的动态参数,双能X线骨密度仪下测定骨痂组织的骨密度;骨折后1,2,4,6,8,12,16 周,应用自动图像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大鼠成熟小梁骨占骨痂面积比对照组小,且小梁骨厚度变薄、小梁骨间距较宽,骨质疏松组骨小梁表面荧光标记百分比及骨痂组织骨密度低于对照组;而骨矿化沉积率高于后者对照组。说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的组织学的异常改变导致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一种对脊柱结构损伤最小,适合进一步矫形实验研究的脊柱侧凸动物模型。方法 对2 0只幼犬行冠状面凸侧肋骨切断、凹侧肋骨加压,矢状面后方棘突间加压。术后当日及3个月后分别采用脊柱X线摄片和顶椎CT扫描,测量Cobb’s角及顶椎旋转情况。结果 实验犬术后当日Cobb’s角为2 7°~4 3°,平均33.89°;术后3个月Cobb’s角为37°~6 2°,平均4 8.0 6°。平均进展14 .17°(8°~2 2°)。CT扫描证实以顶椎为中心椎体有旋转。结论 冠状面肋骨处置及矢状面棘突间加压方法成功建立进展性、结构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