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5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20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通过观察软骨细胞复合于载体后在同种异体动物 体内异位成软骨情况,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创造条件。选用一定浓度的海藻酯钠溶液与葡萄糖酸钙溶液按比例混合均匀,得到具有一定形状及韧性的藻酸钙凝胶,将其与经培养的软骨细胞 复合后植入动物体内,分别于术后2、4周时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软骨细胞在体内生长增殖良好,4周时可见新生毛细血管软骨陷窝形成,说明软骨细胞复合于藻酸钙可在异体动物体内生长增殖,并形成有营养供应的软骨细胞块。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治疗节段性骨缺损新方法一新型重组合异种骨(NRBX)与带血循骨膜联合移植方法的效果。方法将基因重组人BMP2(rhBMP  相似文献   
73.
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脊髓爆震伤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 ,6 h实验组(B组,n=12)及24 h实验组(C组,n=12),采用0.9 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RDX)将B,C组家兔炸伤,分别于伤后6 h及24 h两个时间点取材,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银浸染色,观察脊髓神经元形态学改变. 结果:脊髓爆震伤后6 h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可逆性改变,部分神经元坏死,死亡均数为12.58±2.23,而伤后24 h脊髓运动神经元大量坏死,死亡均数达到了31.52±2.6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脊髓爆震伤后6 h内脊髓运动神经元以可逆性改变为主,提出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调查我院儿科2018年3-4月门诊患儿就诊前抗生素使用现状。方法:由医师发放调查表,家属自愿如实填写。收集患儿年龄、性别、症状、就诊前是否服用抗生素、首剂抗生素与症状出现时限、服用时长、抗生素种类及来源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选的患儿共187例,使用抗生素者155例,占82.89%;未使用者32例,占17.11%。抗生素使用率细菌组与病毒组分别为81.43%、84.07%(P>0.05);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及学龄期组患儿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88.46%、86.42%、84.61%,高于婴儿组(P<0.05);单独使用者占85.16%,联合应用占14.84%。单独使用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头孢菌素类58.71%、青霉素类21.93%、大环内酯类4.52%(P<0.05)。抗生素来源分别为药店购买(28.38%)、社区医师处方(27.10%)、家里储备(20.65%)、上次生病所剩(23.87%)4个途径(P>0.05)。首剂抗生素应用时限<12 h组应用率44.52%,明显高于12~24 h组的29.68%和>24 h组的25.81%(P <0.05)。结论:儿科患者就诊前抗生素应用存在滥用、不规范、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宣教及监管。  相似文献   
75.
大鼠脊髓损伤局部空洞瘢痕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脊髓损伤后形成的空洞和瘢痕进行量化分析。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术后7、14、21和 28d4组。切断大鼠T9 平面脊髓制备脊髓完全横断损伤模型, 术后相应时间灌注取材, 切片行HE、天狼猩红染色以及GFAP (胶质细胞酸性蛋白 )、NF (神经丝蛋白 ) 免疫荧光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测算脑膜瘢痕面积, 胶质瘢痕面积, 空洞直径和脊髓残端间距。结果: 脑膜瘢痕面积为 0. 052mm2, 胶质瘢痕面积为 0 .026mm2。脑膜瘢痕面积接近胶质瘢痕的 2倍, 差异显著 (P<0. 05)。脑膜瘢痕和胶质瘢痕主要成分均为Ⅰ型胶原。在胶质瘢痕内可见NF阳性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 而在脑膜瘢痕中却全然没有, NF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无法逾越脑膜瘢痕。结论:空洞和瘢痕形成了再生神经纤维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 脑膜瘢痕要甚于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移植桥接脊髓就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76.
为观察重组音异种骨(RBX)的成骨活性和量效关系,采用RBX移植建立BALB/C小鼠肌袋模型。结果显示:①含不同比例的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的RBX组,成骨活性与bBMP含量呈正相关(r=0.7204,P<0.01),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②RBX Ⅰ组成骨良好,同样含量的纯bBMP组电出现可见的骨效应,但最终未能成骨;③碱性磷酸酶活性以术后7天最高,42天仍较明显。提示:RBX是高效诱导成骨材料,经处理的同源松质骨粒是良好的缓释载体,提高了bBMP的骨诱导能力。植骨初期应注意维持植骨区环境的稳定,以保障成骨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7.
低能量氦—氖激光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44只体重2.5kg的家兔作实验,分4,8,12及16周4个观察照射线各用6只,对照且各用兔5只。麻醉后,均切断左侧腓总神经,用9/0尼龙单丝对端吻合神经外膜。照射组在术后1d开始用8318-B型低能量氦-氖激光仪经皮肤照射L5,6脊髓节段,每天照射15min,共照射14d。  相似文献   
78.
运动终板及神经末梢的快速染色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终板及神经末梢的快速染色法吕荣*南耘*杨光*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研究运动终板的结构及其修复情况,已为人们所重视。目前,显示运动终板的方法很多,例如Iowit氏蚁酸法,蚁酸氯化金Ⅰ、Ⅱ法,Cole氏法,Gray氏法,组织化学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一...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兔长骨牵伸骨痂形成的早期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胫骨中段截断,5d后开始延长,每天延长1mm,10d后停止延长,待骨痂形成10d;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牵伸骨痂中心区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冲击波能量密度0.54mJ/mm2,脉冲1000次;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两组于截骨后45、60、75d取材,采用X线片、骨密度检测对牵伸骨痂形成进行观察,并行统计学分析,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术后45d和60d,X线片及骨密度检测显示实验组牵伸骨痂形成量及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5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组织学观察发现45d实验组成熟软骨和类骨组织形成量均较对照组多,实验组新生骨痂内毛细血管数量较多,60d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有丰富的骨髓腔和原始骨髓,对照组以类骨组织为主,原始骨髓少,75d两组间组织学形态趋于一致。结论在兔胫骨牵伸骨形成过程中,ESW可加速骨痂的早期形成、矿化和改建。  相似文献   
80.
外源性TNF-α对bBMP异位诱导成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局部注射重组人α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对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在小鼠体内异位诱导成骨的影响。方法:采用X线检查成骨面积图像分析、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钙含量测定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对局部注射不同剂量rhTNF-α后bBMP诱导成骨活性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①bBMP5mg植入小鼠肌袋内可诱发一个完整的骨发育过程,导致异位骨软骨组织发生;②在bBMP植入区注射rhTNF-α后,bBMP诱导成骨活性受到干扰,表现为成骨活性随rhTNF-α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小;③rhTNF-α使bBMP诱导的间充质细胞分化成骨过程受到影响,导致成骨时间延长或完全阻滞。结论:rhTNF-α在小鼠体内可削弱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并抑制间充质细胞分化成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