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耀升  毕大卫 《中国骨伤》2006,19(4):210-210
1999年7月-2003年6月,作者采用外展上举牵引法整复急性肩关节前脱位35例均获成功,现结合文献对这一整复方法以及决定急性肩关节前脱位预后的相关因素作一探讨。1临床资料本组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平均年龄39岁(13~71岁)。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多为初次脱位。急诊检查:患肩功能  相似文献   
72.
抗痨药所致肝损伤机制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本身和 /或其代谢产物均可引起肝脏损伤 ,即药物性肝病 ,这与肝脏在化学物质清除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基因缺陷、遗传的异质性及细胞色素 P- 4 5 0酶的诱导有关。近年来 ,药物性肝病呈增加趋势 ,其中以抗痨药物最常见 [1 ] ,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时肝损伤的发生率为 82 % ,明显高于异烟肼与吡嗪酰胺 (8% )和异烟肼与对氨基水杨酸钠 (6 % ) [2 ] 。其特点为发病率高 ,潜伏期短 ,可复制动物模型 ,与剂量呈正相关。现就抗痨药所致肝损伤的机制及其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抗痨药肝损伤的机制目前 ,抗结核药肝损伤为可预测的 ,属中毒性肝损…  相似文献   
73.
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外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耀升  郑琦  毕大卫 《中国骨伤》2005,18(3):191-192
骶髂关节的解剖生物力学机制以及邻近软组织的结构十分复杂,其复杂的运动包括同时在三维平面上的等于或小于3。的旋转和等于或小于2mm的移位,非直线性的运动轴线主要随着关节表面形态的变化而改变。骶髂关节的功能障碍和骨折移位的传统分型过于简单。骶髂关节有机系统的特殊功能是传递和分散机械力量,临床的治疗在于提高附近软组织的稳定性、减少因不良位置及在髂骨基底水平使用固定器械而带来的应力及应变。  相似文献   
74.
背景:终板的组织形态改变可通过影响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最终导致椎间盘的退变。 目的:观察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牛物力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分析。于2005—01/20070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机。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Inc.Pennsylvania.USA)。 方法:在以往建直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大、中、小3种不同终板凹陷角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 主要观察指标: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椎间盘刚度、髓核内压、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 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 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相似文献   
75.
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腰椎L4-5,活动节段正常高度椎间盘(NHD)、单纯高度降低椎间盘(PHDD)、椎间盘高度降低合并严重退变(DHDD)三种有限元模型。垂直压缩载荷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轴向移位、后外侧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应力最大值有明显的影响,DHDD模型的椎体一终板界面应力分布与NHD和PHDD模型明显不同。结论:高度降低后椎间盘刚度明显增加,DHDD最不易发生内层纤维环纤维破裂,关节突关节间隙与轴向移位比值是决定椎间盘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退变椎间盘对压缩应力有明显分散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76.
生物学固定概念的普及以及微创手术推广的同时。材料的生物力学研究仍是不同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基础。作者就胫骨平台骨折常用的内外固定器械,如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抗旋转螺钉、外侧支持钢板、内外侧双钢板、外侧支持钢板结合内侧抗旋转钢板、外固定支架等对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7.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早晚期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的效果及MRI揭示预后的价值. [方法]2001年9月~2004年8月,对36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伤后72 h内为早期手术,72 h后为晚期手术.术前MRI T2加权像髓内信号改变长度>20 mm为长变化,信号改变≤20 mm或无明显信号改变为短变化.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3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进行入院时和随访时脊髓功能评分,通过计算恢复率评价神经改善状况. [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时,早期手术组恢复率高于晚期手术组(P<0.01);MRI T2加权像信号短变化组恢复率高于信号长变化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时机与MRI T2加权像脊髓信号改变间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后,手术时间越早,MRI T2加权像脊髓信号变化越短,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越高.  相似文献   
7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发于更年期后 ,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 ,该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在其治疗用药和治疗方案的确立上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认识。我们自 1996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共收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病人 2 0 0例 ,分别应用西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 ,获得不同临床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0例病人中 ,男 42例 ,女 15 8例 ;年龄 48~82岁 ,平均 6 5 .4岁 ;脑力劳动者 16 2例 ,工人 30例 ,其余 8例为家庭妇女。按照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成西药治疗组和中西药治疗组各 …  相似文献   
79.
骨骼是一种动态重塑的组织,终身以骨质溶解和骨质形成的方式进行骨骼动态重塑循环。骨微环境适宜实体肿瘤定植与生长。实体肿瘤骨转移发生率高,骨转移瘤可以导致明显溶骨性和(或)成骨性骨病灶,如乳腺癌主要以溶骨性病灶为典型,前列腺癌主要以成骨性病灶为主。骨转移瘤的骨骼生理以过度溶骨和(或)成骨为中心。溶骨和成骨的主要机制相互区别独立,本质上均为溶骨与成骨的相关因子打破机体正常骨骼重塑动态循环:RANK-RANKL-OPG系统、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和转移生长因子β参与溶骨,Wnts、内皮素1、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参与成骨。骨转移瘤的溶骨与成骨效应都属于正反馈性"恶性循环"。本综述在理解正常骨骼生理与骨骼重塑动态循环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骨转移瘤的溶骨和成骨生理机制。探索骨转移瘤的溶骨和成骨生理机制可以为研究者研发靶向药物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80.
BACKGROUND: Core decompression and tantalum rod implantation after core decompression are common methods to repair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of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even reverse the progress of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support and curative effect of femoral head after operation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re decompression on mechanical pulp femoral head support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the advantages of tantalum implant treatment in the repair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METHODS: The right femur of healthy adults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T scanning was conducted to get the images of cross-sections. The images were then inputted into computer to get contour of femur and rebuild three-dimensional model. Distal end of femur was completely fixed, the angle of the top of femoral head and the femoral shaft was 25°, and 570 N pressure on the femoral head was appli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distribution of femur force under physiological stat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were calculated to get the collapse values in different necrotic areas of the femoral head before and after different repair method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fter core decompression, collapse values were apparently increased, especially in the weight-bearing area. With increased range of necrosis, collapse values also increased. After core decompression, collapse values decreased obviously after porous tantalum rod implantation. Although core decompression could remove dead bone, decompression itself further reduce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changed the original femoral head support. On the basis of core decompression, porous tantalum rod provided safe and effective mechanical support for femoral head and subchondral bone plate, c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collapse and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bone t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