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儿科学   7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18年11家儿童医院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根据全国 细菌耐药监测网技术要求,对血流感染分离革兰阴性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结果按2018年CLSI标准判读。结果 2016— 2018年自血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14078株,革兰阴性菌4937株,占35.1%,前5位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 菌、肺炎克雷伯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替坦、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 亚胺培南的耐药率<10%。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1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左 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2.5%、13.0%、0.4%和40.8%、37.7%和20.0%。结论 引起儿童血流感染的革 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耐药,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20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岁10例,1~3岁1例,3~5岁5例,5岁4例。临床特点:≤1岁组患儿抽搐的发生率高于1岁组(P0.05);≤3岁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3岁组(P0.05)。实验室检查:≤3岁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高于3岁组(P0.05)。治疗方案:3例应用头孢曲松,7例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8例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1例头孢曲松联合青霉素,1例万古霉素。预后:治愈或好转14例(70.0%)。耐药情况:分离的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均100%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达90.0%,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5.0%、75.0%。结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婴幼儿多表现为发热、抽搐、呕吐,其外周血的炎性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治疗宜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73.
王璐  俞蕙  吴霞 《临床儿科杂志》2020,38(4):294-297
目的分析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的临床和基因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SD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SD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基因特征及治疗。结果患儿,男,14月龄。以反复肝功能异常为首发临床表现,伴生长发育落后、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无典型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四肢长骨X线表现骨龄落后伴骨质密度异常,腹部CT无胰腺脂肪化。基因测序结果提示患儿SBDS基因c.258+2TC纯合变异。结论 SDS典型表现为胰腺脂肪化和外分泌不足,血象异常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和骨骼异常。对疑似患儿及时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74.
<正>1病例资料患儿,男,7月龄,因"先天性胆道闭锁术后3月余,间断发热1周"于2014年7月23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感染科。患儿2月龄时外院诊断胆道闭锁,行Kasai术。本次入我院前间断发热1周。诊疗经过见图1,患儿体温、CRP、转氨酶变化及抗生素调整情况见图2。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短期更昔洛韦间歇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短程、间歇更昔洛韦治疗婴儿CMV肝炎的疗效,观察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直接胆红素、ALT、AST、γ-GT)的变化和治疗过程中更昔洛韦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短程更昔洛韦治疗后,治疗组TBil从(109.1±77.8)μmol/L降至(62.9±68.1)μmol/L(F=15.34,P<0.01),ALT从(160.2±395.3)U/L降至(68.1±56.0)U/L(F=4.73,P<0.05);对照组TBil从(94.9±47.4)μmol/L降至(49.2±31.5)μmol/L(F=14.80,P<0.01),但ALT从(131.6±206.2)U/L降至(55.3±31.2)U/L(F=3.50,P=0.067).治疗组再次入院率为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仅1例(0.8%)患儿间歇更昔洛韦治疗3次,最长住院日6周.结论 短程、间歇更昔洛韦可能更适用于治疗婴儿CMV肝炎,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可减少住院日.  相似文献   
76.
<正>1病例资料患儿,女,6岁,以"反复腹痛1月余,黏液便10 d"为主诉,于2016年11月10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消化科。患儿3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40℃,热型无规律,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我院门诊血常规检查WBC 10.1×10~9·L~(-1),PLT 246×10~9·L~(-1),Hb 141 g·L~(-1),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病因。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以肝脏酶学异常为主要原因,收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328例患儿通过查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8例患儿中52例(15.9%)未能明确病因,38例存在肝脏酶学异常重叠性疾病(11.6%)。引起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前6位疾病(有重叠)分别为巨细胞病毒(CMV)肝炎(15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46例)、甲型病毒性肝炎(30例)、胆管闭锁(30例)、肝豆状核变性(12例)、糖原累积病(12例);CMV肝炎是1岁以下儿童肝脏酶学异常最常见的病因,3岁以上儿童肝脏酶学异常以甲、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结论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病因多种多样,仍需深入研究;以CMV肝炎为首因的婴儿肝病综合征及以甲、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的病毒性肝炎是儿童肝脏酶学异常的主要病因,加强上述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GM-CSF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宫内HBV感染慢性携带儿童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对宫内感染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儿童的治疗作用。方法 母亲为慢性HBV携带者,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仍发展为慢性HBV无症状携带儿童27名,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4名,使用GM-CSF50μg和rHBvac 10μg同一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Ⅱ组:13名,HBIG 200IU和rHBvac10μg不同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HBV-DNA定量及其他HBV标记。结果 两组各有12名儿童完成研究,治疗前丙氮酸转氨酶异常Ⅰ组3例,Ⅱ组4例,治疗后各有2例恢复正常;治疗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Ⅰ组9例,Ⅱ组10例,治疗后各1例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V-DNA定量,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Ⅰ组有显著下降(符号铁和检验P=0.023),Ⅱ组变化不明显,两组中无HBsAg转阴病例。结论 GM-CSF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慢性HBV携带儿童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9.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进行麻疹疫苗计划免疫之后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义呈现上升趋势.该文对近年麻疹的流行病学趋势及病毒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阐述麻疹病毒基因型的变化及大体分布,提出目前正在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主要是H1基因型,为阻断麻疹传播,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全球性目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宫内HBV感染小儿接种HB疫苗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外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对42例宫内HBV感染小儿接种HB疫苗,并进行非特异性及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检测。结果发现在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中,宫内HBV感染小儿接种HB疫苗无反应组的刺激指数(SI)值低于有反应组及正常免疫儿童(前者为63.35±13.81比73.77±12.76.P<0.05;后者为63.35±13.81比81.17±11.82,P<0.001);在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中,三者的SI值间也有显著差别(P<0.001)。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32例宫内HBV感染接种HB疫苗小儿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发现CD3^ 细胞百分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CD4^ /CD8^ 比值在宫内HBV感染接种HB疫苗无反应组及有反应组均低于正常免疫儿童(前者为1.069=0.158比1.653±0.229,P<0。05;后者为1.316±0.120比1.653±0.229,P<0.05)。这些结果提示,宫内HBV感染小儿接种HB疫苗有无效果与其细胞免疫功能和免疫调控系统的作用是否正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