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36篇
  1篇
中国医学   9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51.
目的观察普岁帕酮与洋地黄转复慢性心房颤动的作用。方法将心房颤动发作时间大于3周的患者随机分为普岁帕酮组和洋地黄组,普岁帕酮组先静脉推注2 mg/kg,再以5 mg/kg维持24 h,后改口服每天450 mg治疗4周。洋地黄组先静脉推注毛花甙C 0.4 mg,然后每6 h静脉推注0.2 mg,24 h后改口服地高辛每日0.25 mg。结果普罗帕酮组17例(48.6%)转复为窦性心律,洋地黄组仅2例转复成功。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者与未转复者相比,左房内径明显较小(P0.001),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显著较短(P0.001)。结论普罗帕酮可有效地转复慢性心房颤动,洋地黄转复慢性心房颤动疗效不佳;左房内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是影响转复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2.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后路手术的效果,比较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自体骨的差异.[方法]实施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MSCS85例,其中采用自体骨23例,其余62例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对比观察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结果]8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间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手术用时65~110 min,平均85.2 min;采用自体骨组手术用时75~150 min,平均116.4 min.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术中出血量130~400 mL,平均210 mL;采用自体骨组手术出血量170~500 mL,平均260 mL.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除3例有羟基磷灰石碎裂外.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于治疗MSCS后路手术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用时及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353.
患者女,35岁,怀孕6次,引产4次,人工流产1次,于2010年5月孕16周第4次来我院就诊.曾于2002年在外院因"胎儿多囊肾"于孕28周引产(具体超声表现不详),此后分别于2003年孕23周、2004年孕15周、2008年孕24周来我院就诊,均诊断为"胎儿多囊肾"行引产术.此次妊娠16周我院B超检查仍诊断为"胎儿多囊肾"予引产.患者在我院4次超声检查结果见表1及图1.  相似文献   
354.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骨折5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滨  安福  姜广平 《中国骨伤》2000,13(1):44-44
我院自1977年以来共收治胫腓骨骨折3000余例,现将资料完整的50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00例中男366例,女134例;年龄25~80岁;骨折部位及类型:左侧250例,右侧245例,双侧5例;开放性骨折85例,闭合性骨折415例;横断骨折96例,粉碎骨折189例,斜形骨折215例;上1/3段骨折4...  相似文献   
355.
患儿女,7岁,97年8月21日入我院。该患儿于半年前左侧腹股沟发现一肿物伴发热,当地医院诊断为腹股沟急性淋巴结炎,给予抗生素治疗一周后热退,但肿物未见减小。20天前患儿再次发热并伴有乏力,面色渐苍白,食欲减弱、消瘦,腹股沟部肿物无明显变化,再次采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故来我院诊治。入院时查体:贫血外观,皮肤粘膜苍白无出血点及瘀斑,颈部、腋下及腹股沟表浅淋巴结均触及肿大,尤其是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约4.5XZcm左右,轻度压痛。心肺正常,腹软,肝、脾均未触及,无神经系统异常、人院时血象:WBCI.78X10’/L,L8…  相似文献   
356.
目的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评价腰椎矢状面固定角度对上位相邻椎间盘内压的影响。方法1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L3~S2用于实验。完整脊柱测试后,在每个标本的L4/L5椎间用椎弓根钉随机顺序地进行矢状面三种角度的固定:①原位(前凸10°)。②后凸位(后凸5°)。③超前凸位(前凸25°)。每组分别行载荷量为6N·m的前-后屈曲试验,记录相邻节段L3/L4椎间盘内压,并加以比较。结果在前屈试验中,所有固定组的相邻间盘内压均显著高于完整脊柱组,后凸位固定组的椎间盘内压最高。在后屈试验中,后凸位固定的L3/L4椎间盘内压显著高于其他固定组;但完整脊柱、原位固定和超前凸固定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脊柱固定可导致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并且矢状面异常固定角度会更加破坏其生物力学环境。在腰椎稳定重建中,应该获得正常椎间前凸角。  相似文献   
357.
腰椎峡部裂是指一侧或两侧峡部骨质不连续,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为6%,男女比例为2:1[1].腰椎峡部裂是引起青少年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与腰椎反复过伸及旋转活动密切相关[2-5].有研究[6]表明,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有一定遗传倾向.大部分有症状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可通过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尤其对于发现较早的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