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7篇
口腔科学   147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 比较远缘链球菌6715耐氟菌株与亲代菌株的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采用逐步诱导法诱导远缘链球菌6715产生耐氟突变株,分别提取耐氟突变株与亲代菌株菌细胞总RNA并分离纯化m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后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比较分析两者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并经在线同源性分析(BLAST)获得片段的基因信息.结果 经与GenBank的BLAST比对,确证存在两对差异片段,分属结构基因fruA和SMU.438c.结论 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远缘链球菌6715耐氟菌株与亲代菌株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为深入研究其耐氟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牙周袋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分布的基线信息,探讨其分布与牙周病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古细菌通用引物扩增菌斑标本,PCR产物连接TA载体,挑选多个克隆测序。其结果使用数据库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随机采集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标本,按照牙周袋深度分组(A、B、C、D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菌斑中古细菌的检出率。结果测序结果证实扩增产物为古细菌。临床标本中牙周袋较深组(C组和D组)的古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浅牙周袋组(A组和B组)。结论古细菌的检出率随牙周袋探诊深度的增加而增高。提示古细菌可能参与牙周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53.
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口腔链球菌菌群及其菌种组成的多样性。方法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dm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n=15)。分别提取细菌总DNA,进行链球菌属rnp B特征序列的PCR扩增及DGGE分析,克隆、测序并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无龋儿童菌斑中口腔链球菌菌群的基因型分布均显著高于中龋和高龋儿童(P<0.05);变异链球菌群是高龋组中的优势菌群。结论PCR-DGGE技术结合rnp B基因克隆文库分析可较灵敏、直观地反映牙菌斑中链球菌属各菌群及其菌种的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54.
不同根充糊剂根尖封闭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褚敏  梁景平 《口腔医学》2003,23(6):340-341
目的 比较不同根充糊剂根管充填后的根尖封闭性。方法  79颗离体单根牙随机分为阳性对照 (2颗 )、阴性对照 (2颗 )及 5个实验组 (各 15颗 ) ,分别用不同的根充糊剂加牙胶尖以冷侧压法充填根管 ,通过染料渗入法检查根尖微渗漏。结果 所有根充糊剂充填后根尖部位均有微渗漏 ,Vitapex组的微渗漏值低于其他各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其余各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各种根充糊剂充填后都不能完全封闭根尖孔 ,Vitapex的根尖封闭性优于其他各组。  相似文献   
55.
慢性根尖周炎根管中8种厌氧菌检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应用16SrRNA-PCR技术检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8种厌氧菌的定植情况,分析根管细菌与患牙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集23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样本,提取样本细菌DNA,用细菌16SrRNA引物通过PCR扩增细菌基因片段检测细菌种类。结果23例样本均检出有细菌存在,待检细菌检出率达73.91%(17/23)。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中间普氏菌(39.13%),其次是牙龈卟啉菌(30.43%)和福赛斯类杆菌(21.74%),变黑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啮蚀艾肯氏菌均为13.04%,伴放线放线杆菌有1例检出,直肠弯曲杆菌未检出。中间普氏菌在有自发痛症状组检出率高于无自发痛症状组(P<0.05),其他细菌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以厌氧菌感染为主;根管内中间普氏菌感染与患牙自发痛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经牙周基础治疗使牙周袋变浅后龈下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方法选取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者1和患者2),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周和1年时,采集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菌斑总DNA,PCR扩增16S rDNA的V3~V5区片段,DGGE分离获得条带图谱;计算条带数目和相似度,并对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患者1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明显变浅,达到≤3 mm的正常水平;患者2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变浅,但仍≥5 mm。治疗前后2例患者DGGE条带数目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时间点的DGGE条带与基线分别保持48.14%~57.8%和63.70~72.35%的相似度。牙周治疗各阶段菌群聚类特征分析显示: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时,菌群聚类特征与基线相比变化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再变化。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虽然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周微生物可能已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再定植。  相似文献   
58.
目的:建立牙体制洞的体外实验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窝洞对人成牙本质细胞的影响。方法:20~30岁成人健康第三磨牙40个,随机分为4组(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制浅(A组)、中(B组)、深(C组)3种不同深度窝洞,冠根分开,37℃,50mL/LCO2连续培养2d,每天换液。扫描电镜检测成牙本质细胞形态,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台盼蓝染色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髓室顶中央区域,牙本质小管开放,仅见极少量的细胞碎片,周围区域成牙本质细胞形态良好;各实验组之间的台盼蓝染色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制备窝洞不同深度均对成牙本质细胞造成损伤,随着制洞深度的增加,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的损伤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59.
目的:获得抗黏性放线菌I型菌毛单抗特异性单链抗体。方法:从抗黏性放线菌I型菌毛蛋白杂交瘤细胞系(mAB CM)中分离总RNA,经RT-PCR体外扩增重、轻链可变区基因,通过一连接肽拼接形成ScFv基因,经菌毛蛋白抗原亲和筛选出特异性阳性克隆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及氨基酸序列推导。结果:所构建的单链抗体基因为拼接正确的VH-Linker—VL结构,无错义及移码读框,且含有编码(Gly4Ser)3的连接肽基因及维持抗体结构所必需的半胱氨酸残基。结论:所构建的单链抗体为VH-Linker—VL结构,含有连接肽基因和半胱氧酸残基,具有单链抗体特征。  相似文献   
60.
冠方渗漏是根管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体外实验是评价冠方渗漏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放射性核素渗漏实验、染料渗漏实验和微生物渗漏实验。本文就这些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