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0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自锁托槽矫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自锁托槽的广泛应用,关于自锁托槽的摩擦力、患者舒适度、矫治疗程、牙齿位置的精确控制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自锁托槽特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2.
光固化正畸粘接剂是一种新型的粘接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粘接性能符合临床正畸粘接的要求,而且具有较低的临床托槽脱落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调节托槽的位置,因而在临床正畸粘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的固化原理、种类、性质以及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 通过正畸拔牙治疗前后上颌骨三维重建和配准研究,确定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前后的改建情况.方法 选择1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后CBCT为研究样本,用mimics10.0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上颌骨双颧部重叠法用rapidform 2006软件对治疗前后上颌骨进行配准并进行全局偏差检测,从而研究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 上颌牙槽骨大部分区域配准偏差在0-0.50mm,极少部分可见橘色或红色区域配准偏差达1.5-2.0mm;腭侧牙槽骨则大部分为蓝色,其中穿插少部分浅绿色配准偏差约0.6mm之内.配准全局偏差结果显示15名患者治疗前后上颌骨配准平均距离在0.50mm之内.结论 生长发育结束的患者正畸拔牙治疗前后上颌牙槽骨改建大多在0.50mm之内,唇侧牙槽骨改建较多,腭侧改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4.
固定矫治器的摩擦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弓丝与托槽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对于矫治中的支抗控制是不利的.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有关摩擦力研究的文献,分析了影响正畸治疗中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探讨了减小摩擦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45.
咬合力对托槽与弓丝间摩擦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咬合力对托槽与弓丝间摩擦力影响.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咬合力对摩擦力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不同大小的咬合力作用下,尖牙远中移动过程中,弓丝与托槽之间摩擦力的变化.结果:在咬合力的作用下,弓丝与托槽基底间的摩擦力随着咬合力的增加而减少;弓丝与托槽翼间的摩擦力随着咬合力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弓丝与托槽之间总的摩擦力随着咬合力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6.
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和独立自主、创新思维的科研能力。Seminar教学即"讨论式"教学,是欧美大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尝试将Seminar形式用于口腔正畸专业研究生教学,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比第二磨牙是否粘接托槽纳入矫治,对治疗结束后咬合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未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的患者与16例将第二磨牙纳入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均为单纯拥挤的安氏I类错患者,常规直丝弓固定矫治结束时,运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的咬合接触时间、前伸、左侧、右侧分离时间、咬合力不对称指数、COF近中距离、前牙力百分比等七项指标。结果第二磨牙未纳入矫治组的前伸分离时间、左侧分离时间、右侧分离时间均明显大于纳入组(P<0.05),前牙力百分比较大(P<0.05),咬合接触时间与力中心点( COF)近中位置、咬合力不对称指数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磨牙未纳入组的干扰发生率为86.7%,纳入组的干扰发生率为25%。前牙力百分比与咬合接触时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结论第二磨牙未纳入矫治,在治疗结束时,更易出现不良咬合、力分布不均匀等不利的因素,存在造成口颌系统功能紊乱的隐患。  相似文献   
48.
目的对比数字化根尖片和普通根尖片在评价牙齿长度及牙根吸收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颗上颌恒中切牙建立体外牙根吸收研究模型。模拟牙根吸收前、后的情况,分别从6个投照角度拍摄普通根尖片和数字化根尖片。分别统计数字化根尖片和普通根尖片反映牙齿实际长度和实际牙根吸收的差异。结果在同一X线投照角度下,数字化根尖片与普通根尖片的影像长度误差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牙根吸收误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数字化根尖片下的牙齿影像长度比普通根尖片更接近实际的牙齿长度。数字化根尖片与普通根尖片在对牙根吸收的测量诊断上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改良正畸托槽新型填充物-缓释氟化钠微胶囊与正畸常用粘接剂GC混合后,氟释放情况。方法将氟化钠微胶囊按不同质量比例(10%,15%,20%,25%,30%,35%)与GC混合,填充在改良正畸托槽内,测定其在去离子水中氟的释放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混有15%氟化钠微胶囊组在1~50天内的释氟浓度绝大多数测量点均高于其他组(P0.05),且释氟浓度相对稳定。结论 15%的氟化钠微胶囊与粘接剂混合释氟浓度相对较高且稳定。  相似文献   
50.
目的检验以三维牙冠模型为基础虚拟排牙,当上下颌牙冠在虚拟矫治达到良好排列和咬合时,有无牙根外露情况以及好发位置。方法选择15例成人骨型Ⅰ类拔牙矫治病例作为研究样本,以其牙列石膏模型的激光扫描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进行虚拟排牙,使上下颌牙冠达到良好排列和咬合。同时所有研究样本进行头颅CBCT扫描,采用软件配准的方法获得激光扫描模型和CBCT扫描模型的3D整合牙颌模型,将3D整合牙颌模型的牙冠移动到虚拟排牙后的位置,使3D整合牙颌模型的牙冠与虚拟排牙的牙冠完全一致,此时显示随牙冠一起移动的牙根,观察牙根是否移动到颌骨的骨皮质外。结果所有样本在虚拟排牙模型中,至少有一处牙根外露,出现牙根外露的比例为100%,其中出现牙根外露比例较高位置依次为上颌尖牙、上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处。结论以数字化牙冠模型为基础的虚拟排牙,当上下颌牙冠在计算机排牙中达到良好排列和咬合时,并不能完全避免牙根外露于骨皮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