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61.
朱芳  王丁兰  陈凤莲 《护理研究》2012,26(27):2569-2570
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发病率的70%~80%,而其中1/3初次确诊时已经为局部晚期[1],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延长生存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2]。传统的全身化学治疗及局部放射治疗暂时可缓解症状,使肿瘤缩小,但不能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性别、年龄对0 ̄12岁儿童Tp-Te间期的影响,建立该年龄段儿童Tp-Te间期的参考值范围。方法 320例心电图正常的0 ̄12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年龄分为0~3岁、4~6岁,7~9岁,10~12岁组,各组内分男女亚组。测量研究对象12导联心电图Tp-Te间期,取每例研究对象V2~V4导联最大Tp-Te间期为研究指标,并用Bazett公式对Tp-Te间期进行校正。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Tp-Te间期和校正Tp-Te间期进行比较,并求其Tp-Te间期的参考值范围。结果各组内不同性别间心率、Tp-Te间期和校正Tp-Te间期的比较显示,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同性别Tp-Te间期在0~3岁组和4~6岁组间、7~9岁组和10~12岁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而0~3岁、4~6岁组显著低于7~9岁组和10~12岁组;校正Tp-Te间期在女性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男性10~12岁组高于0~3岁组和4~6岁组,其他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p-Te间期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 ̄6岁49.3 ̄112.3ms,7 ̄12岁62.9 ̄119.2ms;校正Tp-Te间期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 ̄6岁63.6 ̄141.2ms,7 ̄12岁71.5 ̄141.3ms;结论 0~12岁儿童性别对Tp-Te间期和校正Tp-Te间期没有影响,随年龄增长,Tp-Te间期延长而校正Tp-Te间期变化不大。Tp-Te参考值上限为0 ̄6岁112.3ms,7 ̄12岁119.2ms;校正Tp-Te参考值上限为0 ̄12岁141.3ms。  相似文献   
63.
药物配置过程中发生的不溶性微粒污染与人为的不恰当操作、用药不合理等有密切关系,必须要严格控制不溶性微粒的产生环节,才能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性。为此,本文对药物配置过程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不溶性微粒的形成,提高静脉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磷酸肌酸在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心肌损害的临床效果,为重度窒息心肌损害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新生儿窒息伴重度心肌损害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治疗,疗程为7 d。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并评价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用磷酸肌酸治疗后,治疗组的效果(79.41%)明显优于对照组(50.0%),并且治疗组的磷酸肌酸激酶(121.2±64.3)、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22.4±11.3)、乳酸脱氢酶(102.2±45.3)、羟丁酸脱氢酶(146.2±102.4)、谷草转氨酶(30.2±10.2)等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度的新生儿窒息伴心肌损害的治疗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降低心肌酶谱水平。  相似文献   
65.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于1960年合成,1963年用于临床.如急性酒精中毒、海洛因中毒等,纳洛酮能竞争性地阻断阿片样物质和内源性阿片肽介导的各种效应.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能明显降低血液中乙醇浓度,促进酒精的代谢,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  相似文献   
66.
冠心病心肌梗死(MI)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手术后应激状态下更易发生心肌梗死。本文收集外科手术后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者11例,分析其心电图改变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7.
1 预激综合征(WPW)是指起源于室上性的激动除沿着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以外,同时快速通过异常的肌束(旁道)提前激动一部分或全部心室肌,并且极易伴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经EKG检测64例AMI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获得不同导联的QT间期,每导联均测3~5个QT间期。结果: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结论:心电检测QTd的变化是判断AMI近期预后的一项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6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年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对286例双眼或单眼屈光度在-0.50~-24.50D(等值球镜)的近视行LASIK手术治疗。术前按屈光度高低分3组:Ⅰ组近视程度-6.00D以内,Ⅱ组-6.12~-10.00D,Ⅲ组-10.00D以上。术前各组平均裸眼视力为:Ⅰ组0.2±0.08,Ⅱ组0.15±0.06,Ⅲ组0.08±0.06。术前各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Ⅰ组(-3.25±1.05)D,Ⅱ组(-7.32±1.15)D,Ⅲ组(-15.26±2.54)D。术后随访3年以上。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在1~6月内趋于稳定,术后3年3组平均裸眼视力为:Ⅰ组1.12±0.18,Ⅱ组0.95±0.18,Ⅲ组0.70±0.15,均远大于术前平均裸眼视力。3组平均屈光度3年后在±1.00D以内者依次为100.00%、93.64%和82.25%。结论LASIK治疗近视效果理想,其预测性稳定性较好,但术前严格筛选病例、熟练手术操作及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60例(11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等,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记录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至2个月干眼症状明显加重(P<0.01)。术后1周至3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1周至2个月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结论高度近视LASIK术后发生干眼症为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应采取相应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干眼症发生率,保证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