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目的 通过对比手术与中药少腹逐瘀汤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缓解程度和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水平,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中药组,每组30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评估两种疗法的疗效和优势.结果 (1)手术组临床有效率(100%)显著高于中药组(80%)(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NRS/PPI评分、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手术组下降程度大于中药组(P〈0.05);(3)两组TXB2水平、T/K比值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后中药组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 相对于中药治疗,手术治疗治愈率明显增高,且能显著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疼痛程度;而中药在改善微循环和活血化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手术.两种疗法均能调节激素失衡状态.因此,临床上建议手术与中药少腹逐瘀汤联合的综合疗法将对子宫腺肌病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2.
背景 肿瘤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给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肿瘤切除术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研究表明麻醉药物和技术可影响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 目的 阐述麻醉药物、技术对术后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策略提供参考。 内容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系统监控有着密切联系,重点讨论麻醉药物以及技术通过促进或抑制免疫系统以及介导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炎症、肿瘤转移复发等病理过程。 趋向 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阐明麻醉与肿瘤术后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提供更多的证据,这些证据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3.
郭玉  张勇  黄登静  许娇  王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10):1388-1391+1395
目的 探讨颅脑术后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其病原学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以预防和减少导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 分析2021年4-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住院的386例颅脑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其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病原菌分布情况;对可能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86例留置导尿管的颅脑术后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25例,发生率为6.48%。共分离病原菌25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52.0%)。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在性别、入院方式、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留置导尿管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气管插管、胃肠减压、病危、使用抗凝药物、使用镇静药物及插管环境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7分、气管插管、插管环境为非手术室和留置导尿管时间>7 d是颅脑术后发生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引发颅脑术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较低GCS...  相似文献   
204.
目的 显影室间孔区域静脉及属支,建立三维图像,构建该区静脉网络,探讨室间孔与周围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 方法 筛选60名健康志愿者行3.0 T MR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和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构建室间孔周围静脉网络,对室间孔及周围静脉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 室间孔显示率为65%(78侧);大脑内静脉(2.13±0.30)mm,100%(120侧);透明隔前静脉(0.69±0.19)mm,100%(120侧);丘纹上静脉(1.47±0.38)mm,98.3%(118侧);脉络膜上静脉(0.40±0.18)mm,82.5%(99侧)。根据大脑内静脉属支汇入点与室间孔位置关系分为:ⅠA型,24.2%(29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位于静脉角且紧邻室间孔的后缘;ⅠB型,13.3%(16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远离静脉角且远离室间孔的后缘;ⅡA型,45%(54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位于假静脉角且远离室间孔;ⅡB型,15.8%(19侧),即透明隔前静脉汇入大脑内静脉点远离假静脉角和室间孔;Ⅲ型,1.7%(2侧),即丘纹上静脉缺如型。 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能清晰成像室间孔及其周围静脉,结合Mimics技术可构建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室间孔与主要静脉汇合点三维空间位置数据。大脑内静脉属支汇入点与室间孔位置关系分型对室间孔区手术入路选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5.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共收治的44例急性腹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小儿急性腹痛部位大多在右上腹、上腹正中、右下腹、左下腹及脐周等位置。男性患儿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患儿,夏冬两季的发病率高于春秋两季,本组44例患儿经过治疗均成功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0%。患儿的疼痛评分明显比治疗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腹痛的病因比较复杂,了解其临床特点,从而明确病因及对症治疗,能有效缓解患儿的腹痛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