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经皮椎体成形术要不要继续开展下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据统计,在美国2006年完成的PVP手术量比2001年时整整翻了一番[1],足见这项技术的普  相似文献   
9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椎弓根螺钉固定及骨水泥强化方法在骨质疏松骶骨上的锚定强度,探讨骶骨椎弓根螺钉松动后的理想补救技术.方法:应用11具成人新鲜骶骨标本,经骨密度测试确认为骨质疏松后,在同一骶骨标本上,依次建立5种骶骨螺钉固定模型,A组,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左侧):B组,双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右侧);C组,PMMA钉道强化后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固定(建立于A组螺钉拔出后);D组,PMMA钉道强化后侧翼钉固定(右侧);E组,后凸成形技术支持下的PMMA强化后侧翼钉固定(左侧).应用MTS材料测试机进行轴向拔出测试,记录各种骶骨螺钉固定技术的最大拔出力并进行比较.结果:11具标本的骨密度为0.55~0.79g,cm~2,平均0.71±0.08g/cm~2.A~E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508±128N、685±126N、846±230N、543±121N和702±144N.A组与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显著低于B、C和E组(P<0.05);B组与E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拔出力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骶骨固定中,双皮质骶骨椎弓根钉较单皮质具有更高的锚定强度.骶骨椎弓根钉一旦发生松动,PMMA钉道强化和后凸成形技术支持下的PMMA强化后的侧翼钉固定均可成为理想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93.
脊柱融合的进展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Hibbs和Atbee于1911年首次提出脊柱融合(spinal fusion)的概念以来,脊柱融合逐渐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许多脊柱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4.
95.
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痛的病因很复杂,其中椎间盘退变被认为是主要病因.近年来,对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的研究成为脊柱外科的热点:而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与制备是从事此类研究的关键步骤.通过实验干预或自发过程,在实验动物活体内模拟并观察分析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从而为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对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治疗方法或药物进行评估.笔者就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与制备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6.
经皮椎体成形术填充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他们在轻微外伤甚至无外伤的情况下即可发生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尤为多见。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佩带支具、药物治疗等,都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一种新的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aplasty,PVP)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术中所用的填充物仍有其不足之处,可导致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疗效的降低,这促进了人们对理想的填充物进行探索。适用于PVP理想的填充物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2]:(1)可注射性,能精确地注入骨折部位,并可降低注射时…  相似文献   
97.
经皮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8例确诊为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4/5突出44例,L5/S1突出13例,L3/4突出1例),在C型臂X光机透视监视下,采用经皮穿刺技术将同轴椎间盘内窥镜置入椎间盘内,摘除部分髓核后,在直视下采用ELLMAN射频机的双极可弯曲电极行髓核组织消融,完全去除镜下所见髓核组织。结果:采用MacNab标准评定,58例患者随访1~8个月,显效36例(62%),有效16例(28%),无效6例(10%),有效率为90%。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内窥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8.
目的:对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检索的主题词为"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或mini-open)、开放(open)及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检索时间和语言未作限制。纳入关于微创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对照研究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特征描述。利用Review Manager 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相关性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放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翻修手术例数和末次随访融合率。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5篇前瞻性队列研究,1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仅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437例,微创组691例,开放组746例。质量评价提示纳入文献均属高质量队列研究(NOS评分5~9分)。微创TLIF与开放TLIF比较,前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少于后者(P0.01);术后3d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改善优于后者(P0.00001);术中放射时间明显多于后者(P0.0001);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翻修手术率、末次随访融合率、术后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TLIF相比,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早,术后腰背痛程度较轻的优势,且术后下肢痛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术中放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99.
现代脊柱外科内固定技术日新月异,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涉及腰骶节段的内固定融合技术,以及定义更加广泛的脊柱-骨盆固定融合技术却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1].骶骨翼髂骨钉固定(S2alar iliac fixation,S2AI)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骨盆固定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2-6].近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经皮微创S2AI技术,我们就该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
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病变的标准术式。考虑到国人椎管直径相对较小,临床实践中通常进行的后路融合是介于传统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之间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微创减压融合术[1],在腰椎病变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