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4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HSP90α、CD44v6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为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9 3例进展期胃癌及其5 6例淋巴结转移癌中HSP90α、CD44v6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HSP90α在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84%(51/93)、66.07%(37/56).HSP90α在胃癌中表达分别与癌细胞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CD44v6在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54%(47/93)、73.21%(41/56),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分别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中HSP90α、CD44v6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患者可能预后较差,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85例乳腺癌及42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Ang-2及VEGF的表达情况,并评价两指标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Ang-2阳性率(68.24%,58/85)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7.14%,3/42)(P<0.0001),乳腺癌组织中VEGF阳性率(57.65%,49/85)也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4.76%,2/42)(P<0.0001)。Ang-2和VEGF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Ⅲ、Ⅳ期乳腺癌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01)。Ⅲ、Ⅳ期乳腺癌组的Ang-2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乳腺癌组(P=0.01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Ang-2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01)。Ang-2和VEGF两指标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Ang-2及VEGF有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MGMT在老年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13例正常大肠黏膜、28例大肠腺瘤和86例大肠癌标本中MGMT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黏膜组、腺瘤组和肠癌组中MGMT阳性率分别为7.69%、21.43%和54.65%,其中肠癌组和正常黏膜组、腺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GMT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癌组织浸润深度达浆膜组和深肌层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MGM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性别、部位和病理类型相关性不明显。结论MGMT在老年性大肠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大肠癌组织中MGMT蛋白对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HSP90 mRNA在大肠腺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对69例大肠腺癌及26例大肠黏膜慢性炎和16例腺瘤标本中HSP90 mRNA进行检测。结果:HSP90 mRNA在大肠黏膜慢性炎中有极低表达率3.8%(1/26),在腺瘤中阳性率为43.8%(7/16),在大肠腺癌中阳性率为69.6%(48/69)。HSP90 mRNA.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结论:HSP90 mRNA高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5.
研究表明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 (MDR)的产生与P糖蛋白 (P gP)、热休克蛋白 (HSP)和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等的过度表达有密切关系。我们对 6 6例原发性胃、食管癌组织中P gP、HSP及GST π进行检测 ,旨在进一步了解胃、食管恶性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 ,为在化疗中克服耐药 ,制定合理、高效的化疗方案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收集 1997~ 1999年间我院的原发性胃、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 6 6例 ,其中男性 5 2例 ,女性 14例 ;年龄30~ 77岁 ,年龄中位数为 5 9岁 ;胃癌 2 5例 ,食管癌 4 1例 ,按国际病理学标准进行病理…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金属硫蛋白(MT)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状况。方法 对6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和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增生(CIN)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 MT在CSC中阳性率为68.18%(45/66),在CIN中阳性率为29.03%(8/30),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8.00%(2/25)。MT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MT在CSC中有比较高的表达,检测MT对化疗方案制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色素沉着——息肉病症候群较少见,国外多称Peutz—Jeghers综合征,各国都有散发病例报告。国内于1958年首先有钟华卫报告1例至1965年已报告12例。此症候群以特异性色素沉着斑点;多发性胃肠道息肉;遗传因素及恶变倾向为其特点。我院曾收治此症患者4例,均因并发肠梗阻实行手术治疗,现将3例有病历资料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8.
棉酚的抗生育作用,近年来已有大量报道,本实验是观察服棉酚过程中垂体远侧部的组织学变化及停药后的恢复情况,借以为棉酚的避孕机制及毒副作用提供参考资料。材料及方法用体重39.5~55.5公斤雄性阉猪九只,其中两只(6、9号)为对照组,7只为实验组(2~5、7、8、10号),喂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精制的醋酸棉酚,生活条件两组无异。投药前,实验动物先饲养五天,观察其行为、饮食等均属正常,随即用口服法投药30  相似文献   
79.
红外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多采用中药等综合治疗,红外线在理疗、科研等治疗领域应用广泛,有人提出是否可以用其物理特性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产生治疗效应? 目的:制备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并采用红外线治疗观察实验性大鼠胃黏膜组织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材料:选用35只成年雄性清洁级Wistar 大鼠,体质量180~230 g,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码为SCXK(冀)2003-1-003,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水杨酸钠为干燥粉剂批号为890720,北京市芳草医药化工研制公司生产,使用蒸馏水配制药物.红外线灯(220 V、200 W)由河北北方学院设备科购买.方法: 实验于2005-06/2006-01在河北北方学院实验中心(省级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干预:大鼠常规标准颗粒饲料饲养1周后,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动物进行造模, 即采用水杨酸钠、乙醇灌胃,刺激大鼠胃黏膜,并结合劳累、饥饱失常等多因素方法连续造模8周,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随机取5只进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模型成功后,将造模动物随机分成非治疗组及红外线治疗组,每组11只.红外线治疗组用220 V,200 W的红外线灯,波长0.76~1.5 μm,垂直照射大鼠胃部投影区,1次/d,10 min/次,连续照射20 d.非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②实验评估:大鼠造模后1,4,9,12周进行体质量检测,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的炎细胞浸润及胃黏膜厚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体质量变化. ②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结果: 纳入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体质量变化:造模大鼠从第4周末开始,非治疗组及红外线治疗组体质量增长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学意义(P < 0.05).②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非治疗组大鼠胃黏膜变薄,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层腺体萎缩,炎细胞浸润,部分标本伴有肠上皮化生.红外线治疗组大鼠胃黏膜明显厚于非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炎细胞少于非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细胞形态、结构、体积均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红外线治疗可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变薄及炎细胞浸润,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0.
背景:目前关于c-jun和c-fos基因表达的重要性已逐渐被人们认识,而关于脑挫伤后两种基因表达的特点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c-jun和c-fos基因表达的特点。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原张家口医学院实验中心电镜室,成年Wistar大鼠45只,体质量200-310g。干预: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开颅窗不进行打击,模型组大鼠以自由落体法复制脑挫伤模型,伤后30min,1,2,4,8,24,72h杀死大鼠取脑组织,石蜡切片,用PV6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c-jun和c-fos基因蛋白表达的异同点。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c-fos无阳性表达,而c-jun呈弱阳性。模型组c-fos阳性神经元分布在伤灶周围区皮质1.0-2.0mm和同侧海马;c-jun阳性神经元在伤侧皮质和海马广泛分布,相邻脑片c-jun阳性细胞着色深,尤其在海马中c-jun阳性细胞密集而核深,72h c-fos基本上已无表达,而c-jun仍有较明显的阳性神经元。结论:脑挫伤后,同侧脑组织c-jun基因表达较c-fos更强烈、更广泛和表达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