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41.
张力带钢丝加丝线髌周缝合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髌骨骨折多数采用穿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的固定方法。1984年以来我们改用张力带钢丝固定加髌周丝线缝合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取得较满意的效果。A钢丝B丝线图1内固定示意图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1984年6月~1996年6月采用本法340例,男196例...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肩上方悬吊复合体2处以上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15例肩悬吊复合体2处以上损伤患者,根据不同损伤类型选择不同入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7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 Constant-Murley 评分为76~100(92.2±2.4)分。结论手术治疗既能恢复肩上方悬吊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又能恢复肩关节悬吊系统的功能,为肩关节早期功能活动提供了基础,有利于肩关节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43.
李智  翁伟峰  潘福根 《骨科》2013,4(1):16-18
目的探讨利用AO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或四部分)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手术41例,其中37例、平均年龄63岁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PHILOS钢板内固定方法,术中注意保护小结节内侧的骨膜连续性,并保护好腋神经及头静脉,肱骨头复位后骨缺损处行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采用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及肩关节X线片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3.7个月(5.0~32.0个月),3例肱骨头坏死,坏死率为8.1%,肩关节的Constant评分平均为78.6分(46.0~96.0分)。结论利用PHILOS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使早期功能锻炼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骨盆骨折的防治水平,进一步减少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方法总结2007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588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合并伤等情况。结果588例患者中,男326例,女262例,男女比例为1.24:1,年龄为8~90岁。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63例(61.7%)及高处坠落伤153例(26.0%)。AO/ASIF分型:61—A型340例(57.8%),61-B型95例(15.7%),61-C型33例(5.1%);62-A型54例(9.0%),62-B型38例(6.3%),62-C型14例(2.4%);61+62型14例(2.4%)。219例(37.2%)患者合并其它部位的损伤,其中腹部损伤、脑外伤、脊柱损伤等为骨盆骨折的常见合并伤。本组病例共发生休克31例,死亡8例,死亡率1.4%,抢救成功率74.2%。急诊行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31例,DSA25例,栓塞18例。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7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骨盆骨折以男性中青年居多,绝大多数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合并伤发生率较高,易发生休克。需要对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从而有利于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和医疗质量,降低骨盆骨折的发生率,进一步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钉棒系统改良3钉和常规2钉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骨盆前环损伤患者48例,均为Tile B型骨盆骨折,按不同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分别行改良3钉(24例)和常规2钉固定(2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2、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Majeed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患者获得6~13个月随访,平均9.2个月。改良3钉组手术时间为(53.9±10.3)min,术中出血量为(33.6±8.5)mL,均多于常规2钉组(P<0.01),但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3钉组术后2个月的Majeed评分为(75.3±9.3)分,术后3个月的Majeed评分为(80.5±10.4)分,均优于常规2钉组(P<0.05)。改良3钉组末次随访Majeed评分为(82.8±8.6)分,与常规2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3钉和常规2钉固定均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改良3钉固定稳定性更好,可以更早期促进骨盆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的现况并探讨病因相关诊断性检查方法的意义。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96例创伤骨科患者中286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发热(体温高于38.5℃),对这些患者进行尿常规、尿培养、血培养或伤口渗出液培养等检查并摄X线胸片,以明确发热原因,记录相应结果。结果:365例次检查中38例(10.4%)为阳性结果,分别为尿常规检查19/92(20.6%)、尿培养11/103(10.7%)、X线胸片5/62(8.1%)、血培养3/103(2.9%)、伤口渗出液培养0/5(0%)。3例血培养阳性者均为术后1周仍有发热的患者。术后6 d后出现发热的患者诊断性检查的阳性率(40%)高于术后5 d内出现发热的患者(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较常见,术后早期发热可能由炎性反应或早期贫血所致,感染相关诊断性检查阳性率较低;手术6 d以后出现发热,应警惕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47.
【摘要】 目的 评估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月行PLIF及TLIF的24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JOA)评分改善率、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比较2种术式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异同。 结果 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PLIF高于TLIF,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优良率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LIF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二者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月行PLIF及TLIF的24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比较2种术式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异同。结果医源神经根性损伤发生率PLIF高于TLIF,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优良率以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二者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28例。术前CT扫描明确骨折具体部位、关节塌陷移位程度。所有病例均接受胫骨近端内外侧双钢板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3例结合克氏针辅助固定。结果 28例患者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个月,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3.6个月。术后1年根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2.9%。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与术后1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扫描对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具有明确指导作用。双钢板治疗可减少对胫前皮瓣和骨折端血供的破坏,坚强固定和良好植骨能避免关节面二期塌陷和膝关节力轴对线不良,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PFNA-Ⅱ)在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从2009年1月-12月,共收治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183例,其中采用PFNA-Ⅱ治疗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4.7min,术中平均出血23.6ml。患者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8-17个月(平均为13.8个月)。术后半年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为(97.5±8.3)分。术后只有1例患者出现浅表感染,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运用PFNA.II治疗能有效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尤其对于亚洲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更适用,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