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内科学   6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2000年,Notomi等[1]建立了一种快速、简单、灵敏、特异并且低成本的核酸扩增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这种新颖的核酸扩增方法具有许多优势[2-4]:(1)扩增效率极高,60min内扩增产物可达到靶基因的109~1010倍;(2)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73.
猪隐孢子虫内生发育虫体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猪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uis)sucp分离株在5日龄仔猪体内内生发育虫体形态结构和寄生特点。结果发现,感染前期和高峰期,在盲肠、结肠和直肠有虫体寄生,而感染后期仅在直肠上发现虫体,并且多集中在肠腺区域。实验观察到滋养体、裂殖体、大配子体、合子和孢子化卵囊等不同阶段的虫体。虫体周围一定区域的微绒毛融合、萎缩或倒伏,肠粘膜上的微绒毛明显脱落。中期滋养体营养器和致密带之间有一层较宽的特殊结构,并且该结构到后期滋养体和裂殖体阶段消失,这层特殊结构尚未见文献报道。在带虫空泡内膜与虫体外膜形成的致密带上方存在典型的呈竖向或斜向排列的纤维塞状结构(microfilament plug)营养器。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贝氏隐孢子虫对不同免疫状态雏鸡的致病特点。方法采用中药黄芪溶液自由饮用(免疫增强组)和醋酸地塞米松片经口灌服(免疫抑制组)2 d龄雏鸡,连用5 d,于3d龄分别接种1×106个卵囊/只,观察其排卵囊情况、症状、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脾脏及法氏囊指数。实验设感染对照组(不用药)和空白对照组。结果感染对照组、免疫增强组和免疫抑制组雏鸡感染隐孢子虫后的潜隐期均为4 d,开放期分别为24、24和26 d,发病雏鸡分别为10、3和15只,排卵囊(OPG)最大峰值分别为39.4×104、19.4×104和46.0×104;观察期3组雏鸡平均增重274、272和210 g/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和法氏囊指数免疫抑制组低于其他试验组,免疫增强组与空白对照组基本一致,感染对照组雏鸡脾脏指数与其他试验组比较差异较大。结论贝氏隐孢子虫对不同免疫状态雏鸡的致病性存在差异,中药黄芪对雏鸡感染隐孢子虫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雏鸡感染隐孢子虫后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75.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隐孢子虫病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已被列为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犬隐孢子虫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本文对犬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分类、虫体形态和寄生部位、流行病学特点、诊断、防治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为犬隐孢子虫病的有效防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鉴定自鸵鸟粪便内分离到的隐孢子虫虫种,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显微镜观察卵囊形态结构,基于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PCR扩增。建立试验动物感染模型,通过临床症状、排卵囊规律和组织学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卵囊大小为(7.41±0.12)μm ×(5.70±0.07)μm,卵囊指数为1.30,经序列分析鉴定该分离株为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uris)。Balb/c鼠和蒙古沙鼠接种1.0×106个鸵鸟源C. muris卵囊后,潜隐期分别为9 d和13 d,显露期分别为37 d和72 d,排卵囊高峰期分别在接种后17~31 d和接种后31~64 d;罗曼雏鸡不感染鸵鸟源C. muris。感染C. muris的试验动物均未表现出胃肠道紊乱的临床症状。组织学和电镜扫描观察发现大量虫体寄生于胃腺粘膜内,并可见其各发育阶段。结论 分离鉴定鸵鸟源C. muris,成功建立Balb/c鼠和蒙古沙鼠感染模型,为隐孢子虫的分类地位及人兽共患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7.
目的 为了解郑州地区牛携带大肠杆菌O157∶H7的情况。方法 应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大肠杆菌 O157∶H7多重PCR方法对其进行了检测,并对临床分离的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性及携带的毒力基因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所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株大肠杆菌 O157∶H7,分别命名为L1和L2,其检出率为1.4%;临床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的常规生化特性;L1和L2菌株的生长曲线一致,均比标准株的迟缓期短,较早进入对数生长期;L1菌株在48 h可形成成熟完整的生物被膜,L2菌株在36 h形成成熟完整的生物被膜;L1和L2菌株均携带有hlyA和eaeA毒力基因,同时L1还携带Stx2毒力基因。结论 该结果为大肠杆菌O157∶H7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相关数据,对郑州地区大肠杆菌O157∶H7有效的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内阿米巴属原虫是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及其他内脏器官的人兽共患原虫,属内种类较多,但致病性种类主要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人和动物出现痢疾和肝脓肿,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内阿米巴属原虫的包囊和滋养体在形态上很难区别,且同种的致病性、感染力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临床上传统的诊断方法很难确定病原的种类,相应也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为了解内阿米巴属原虫的种类分布及其分型情况,本文就内阿米巴属原虫分子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贾第虫(Giardia)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啮齿类动物和野生动物,诸多临床病例和流行病学资料均已证明贾虫病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原虫病。贾第虫病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但水源被污染是造成本病暴发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截止到2007年,在325起因水源寄生性原虫引起的疾病暴发中,贾第虫所占比例为40%。  相似文献   
80.
隐孢子虫病为全球性人兽共患原虫病.也是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并致死的病原体之一。WHO于1986年将之列为艾滋病的怀疑指标之一。美国科学家Tyzzer在1907—1912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的生物学特征。1987年.美国佐治亚州暴发隐孢子虫病.导致13000人发生胃肠炎。同年。我国报道了首例人隐孢子虫病例。隐孢子虫宿主范围广泛.可寄生于7个目的哺乳类、4个目的鸟类、2个目的鱼类和1个目的爬行类共240余种动物,目前已确定隐孢子虫属有16个有效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