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研究发现,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与否,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成败的关键之一.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重建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2/2007-05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62~75岁,平均67岁.以Harris评分标准进行患髋关节功能评价;股骨前倾角和股骨偏心距采用Sakai等的方法;双下肢长度差别采用双侧骸关节正位片上小转子基底部至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差.结合文献分析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否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5年.将术后股骨偏心距与健侧(非手术侧)相比较,两者的差别小于4 mm的病例视为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有11例患者达到要求.其余4例患者的手术前后差别大于4 mm.置换前15例患者股骨偏心距为22~48(32.21±0.64)mm,置换后为22~57(36.13±0.82)mm,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0.424,P=0.01).术前Harris评分良4例,可2例,差9例,术后Harris评分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重建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88.72±5.3)分,优良率80%;未重建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72.32±6.5)分,优良率27%.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245,P<0.05).15例患者中有1例置换后发生了髋关节脱位,2例出现髋部疼痛,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置换前后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相比,差值均大于4 mm.提示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能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背景:尽管有学者肯定了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的效果及安全性,但对于手术体位在术中对生命体征影响变化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不同体位对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组为2组,分别以俯卧位和侧卧位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术前仰卧位(T1)、转变手术体位后5 min(T2)、穿刺进针过程(T3)、注射骨水泥过程(T4)、骨水泥注射结束(T5)和术后仰卧5 min(T6)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俯卧位组T1、T2、T3、T4、T5时间点心率、呼吸频率均高于侧卧位组(P < 0.05).俯卧位组T2、T3时间点收缩压高于侧卧位组(P < 0.05).俯卧位组T5时间点血氧饱和度低于侧卧组(P < 0.05).说明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手术时采用侧卧位较俯卧位对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小,且侧卧位有利于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  相似文献   
23.
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术中注入相同状态和批次骨水泥2.5ml,术后采用64排CT扫描椎体,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及弥散体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成功注2.5ml骨水泥,CT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A组2.460±0.116cm3,B组2.450±0.038cm3,C组2.457±0.037cm3;骨水泥在椎体中弥散体积:A组为6.717±1.127cm3,B组为5.650±0.669cm3,C组为4.617±0.542cm3。三组骨水泥弥散体积均大于同组注射体积(P<0.01);三组间骨水泥注射提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体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弥散体积最大。结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大于骨水泥注射体积;椎体骨密度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体积密切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收治8例Denis B型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采用后路伤椎上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比较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变化、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主动活动对肌腱抗位强度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新西兰白兔Ⅱ区屈趾深肌腱横断修复模型,术后分别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锻炼,不同时间取材,测定愈合肌腱的抗位强度.临床应用36例(126条肌腱).结果与0天比较,主动活动组的抗位强度术后逐渐上升,仅于术后10天稍微下降.而被动活动组于术后4天开始下降,14天最低,21天升高明显,42天比21天稍有下降.临床结果按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86条,良40条,无肌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主动活动能增加愈合肌腱的强度,且优于被动活动组.只要缝合肌腱的强度足够,术后早期主动活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方式选择相关因素.[方法]从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因椎间盘突出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不稳症及多间隙椎管狭窄症等行脊柱手术(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等)治疗的患者134例,根据不同原因,需行相应再手术者17例,再手术率12.7%.同期在外院行腰椎内固定术后而在本院再手术者5例.[结果]22例患者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0~85岁(平均64.21岁),其中椎间盘摘除术后脊柱不稳者5例,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术后加重者4例,椎管成形术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4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术后感染者3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神经根受压2例,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2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松动2例.22例再手术患者随访至今(8~41个月),90%的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86.4%.[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脊柱康复运动等是减少再手术的有效途径,再手术只要处理得当,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7.
尹飚  唐龙  章波  王簕  丁强  张亮  张志  杨波 《中国临床康复》2014,(22):3487-3492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确切,但存在一些诸如吞咽困难、食管瘘等并发症。一种新型具备支撑、融合及固定功能的一体式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200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 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过程中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21节段)。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对患者疼痛改善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计算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参考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统计吞咽困难发生率。对比治疗前后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通过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椎间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评估近期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70-170 min,平均时间93.4 min;术中出血量20-260 mL,平均107.6 mL,住院时间4-9 d,平均5.3 d。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治疗后2 d、治疗后1个月及随访终末,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0.01),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01);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为95%(19/20)。2例患者治疗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1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行对症治疗,1例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1例治疗后2个月内消失。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随访终末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恢复,椎间融合率95%(19/2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提示颈前路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颈椎病操作简便,对颈前组织损伤小,可明显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支撑、固定及融合效果,能一定程度恢复椎间高度,治疗后并发症罕见,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8.
王簕  杨波  尹飚  张志  张亮  唐龙  娄爱菊 《中国骨伤》2015,28(1):66-70
目的:评价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热患者血清PCT、CRP、ESR水平,以及WBC计数在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并在术后早期(术后10 d内)出现发热症状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将58例患者分为发热并感染组(A组)和发热非感染组(B组),其中A组26例,B组32例。收集临床数据,比较两组间血清PCT、CRP、ESR,以及WBC计数的差异。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诊断术后早期发热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中的作用。结果:A组PCT、CRP、ESR高于B组(P<0.05),但是B组CRP、ESR仍高于正常范围。同时在A组中,PCT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要优于CRP和ESR。各指标ROC曲线分析示,PCT曲线下面积最大,CI 95%为0.81~0.98,WBC计数对应的ROC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应各指标的截断点,CRP特异度最高为90.27%,ESR的灵敏度最高为88.50%。结论:对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发热患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合理选取监测指标对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感染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其中PCT受手术影响较小,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RP和ESR可作为初筛检测指标,WBC计数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29.
数字化医学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临床骨科教学工作的发展。在众多数字化软件中, Mimics作为其中的代表,在骨科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该软件操作简便,可实现个体化数据的导入和医院影像数据的分析,借助其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三维可视化图像,还能实现手术的虚拟设计。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此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成骨细胞黏附与增殖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黏附性与成骨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2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体外培养。①光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形态。②进行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0.1,1,10,100mg/L)诱导成骨细胞,设空白对照,于1,2,4,8h共4个时间点采用体视学计量黏附细胞数量。③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DNA含量分析。结果:①成骨细胞特性观察:光镜下成骨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表达出高碱性磷酸酶活性。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黏附性的影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为1.0-10mg/L时细胞黏附数呈剂量依赖性,达到100mg/L时,细胞黏附数反而下降,时间到8h后,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增殖指数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为1.0~10mg/L时呈剂量依赖性,到100mg/L时,指数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在1.0-10mg/L时可提高成骨细胞的黏附性。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在1.0~10mg/L时可促进成骨细胞DNA合成,到100mg/L作用减弱。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调节成骨细胞的黏附与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