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穿透性心脏外伤多是由一类强力、高速、锐利的异物穿透胸壁或他处进入心脏所致,很多重症患者在就诊前就已死亡,只有约半数的刀伤患者能抵达医院[1-2]。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诊治穿透性心脏外伤患者12例,并紧急开胸手术,现将一些急救处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1.5±8.6)岁。所有患者均为锐性利器刺伤引起的开放性损伤。心脏受伤部位:右心室破裂8例,左心室破裂1例,  相似文献   
12.
重症多型红斑型药疹属于重症药疹中的一型,患者全身情况严重,短期内进入衰竭状态,黏膜损害广泛而严重,广泛累及口腔、鼻、咽、眼、尿道、肛门和呼吸道黏膜,发生大片糜烂和坏死,出现严重毒血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我院收治1例重症多型红斑型药疹患者,经积极抢救护理,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无创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治疗12例妊娠晚期合并急性左心衰护理体会。方法对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01-2009-12 12例因各种原因并发急性左心衰的妊娠晚期孕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及时早期无创适应性支持通气,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结果 ASV通气治疗后,经恰当护理,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妊娠晚期并发急性左心衰患者,及时早期无创适应性支持通气和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缺氧及心功能,提高母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受孕与自然受孕胎盘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的表达,了解IVF-ET受孕对IGF-Ⅰ、Ⅱ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不孕因素均为输卵管因素,辅助生育技术方法为IVF-ET的49例产妇为研究组,选择同期49例健康的自然受孕孕妇为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胎盘组织中IGF-I mR-NA、IGF-Ⅱ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两者胎盘组织中IGF-Ⅰ、IGF-Ⅱ蛋白含量.结果 研究组胎盘中IGF-Ⅰ mRNA、IGF-Ⅱ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为0.30±0.13、0.28 ± 0.04;对照组胎盘中IGF-Ⅰ mRNA、IGF-ⅡmRNA表达量为0.65 ± 0.10、0.91 ± 0.26,研究组IGF-Ⅰ、IGF-Ⅱ平均光密度为0.26± 0.04、0.29 ±0.05;对照组IGF-Ⅰ、IGF-Ⅱ平均光密度为0.32±0.07、0.34± 0.04.研究组胎盘中IGF-Ⅰ mRNA、IGF-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8.16%,对照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孕妇胎盘中IGF-Ⅰ及IGF-Ⅱ表达水平低于自然受孕孕妇,但两组产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相近,且低出生体重儿比例相当,提示IGF-Ⅰ、Ⅱ有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的作用,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陆蓓亦  王芳  孙彩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5897-589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饮食干预与围产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将113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控制饮食组56例和常规饮食组57例,控制饮食组根据孕妇个体营养需求制定饮食方案,常规饮食组给予生活指导意见,记录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妊娠初期体重及身高和妊娠末期体重、孕产妇在整个孕期的情况及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在整个孕期控制饮食组体重指数增长>6发生率与常规饮食组相比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及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生长受限(FGR)、巨大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低于常规饮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整个孕期饮食及体重增长幅度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构建食管癌(EC)患者围放疗期营养不良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 方法 选择 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行放疗的 194 例 EC 患者,于放疗结束后 1 d 以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 表(PG-SGA)并结合血清白蛋白水平进行营养不良筛查,根据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分成营养不良组(PG-SGA 评分≥4 分且血 清白蛋白<35 g / L)和营养良好组(PG-SGA 评分<4 分或血清白蛋白≥35 g / L)。 利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 EC 患者围 放疗期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基于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随后用 ROC 曲线下面积(AUC)和 H-L 拟合优度对 模型的区分度和精准度进行验证。 结果 83 例 EC 患者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发生率为 42. 78%;单因素分析显示,营养不良 组与营养良好组年龄、消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接受手术、肿瘤分期、伴随消化道症状数量、同步化疗、吞咽障碍、抑郁等 9 项因素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 患者围放疗期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 岁、消 瘦、肿瘤分期>Ⅱ期、伴随消化道症状数量≥2 个、同步化疗、吞咽障碍等 6 项(P<0. 05),EC 患者围放疗期营养不良评估回归公 式 Logit(P)= -11. 563+0. 958×年龄+1. 167×消瘦+0. 915×肿瘤分期+0. 903×伴随消化道症状数量+1. 306×同步化疗+0. 839×吞 咽障碍;将上述 6 项危险因素引入 R 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AUC 为 0. 786>0. 75(95%CI = 0. 722~ 0. 850),校准曲线和理想曲线 拟合较好,且拟合优度 H-L 检验 χ 2 = 7. 114,P= 0. 524,表明列线图模型预测 EC 患者围放疗期发生营养不良的区分度及精准 度均较好。 结论 基于年龄≥60 岁、消瘦、肿瘤分期>Ⅱ期、伴随消化道症状数量≥2 个、同步化疗、吞咽障碍等 6 项因素构建的 列线图预测模型对 EC 患者围放疗期营养不良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为肿瘤科医护人员早期对食管癌患者围放疗期采 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般性和中心性肥胖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皮下脂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常州妇幼保健院择期行剖宫产的8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体质指数(BMI)测定结果分为GDM1组(BMI≥22.5 kg/m~2,一般性肥胖)、GDM2组(BMI22.5 kg/m~2,BMI正常);依据腰围(WC)将其分为GDM3组(WC≥85 cm,中心性肥胖)、GDM4组(WBC 85 cm,WC正常)。比较四组分娩前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A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肪细胞因子[瘦素(Leptin)、脂联素(ADPN)]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及RT-PCR定量对比各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PPARγ蛋白、PPARγmRNA水平,分析各指标相关性。结果 GDM1组分娩前FBG、FINS、HOMA-IR、Leptin高于GDM2组,而ADPN低于GDM2组; GDM3组分娩前FBG、FINS、HOMA-IR、Leptin高于GDM4组,而ADPN低于GDM4组;且GDM3组FBG、FINS、HOMA-IR、Leptin高于GDM1组,而ADPN低于GDM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I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四组中GDM3组PPARγ蛋白及PPARγmRNA水平最高,其次为GDM4组、GDM1组,而GDM2组最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GDM患者BMI、WC与PPARγ蛋白及PPARγmRNA水平呈正相关,且PPARγ蛋白及PPARγmRNA水平与患者HOMA-IR、Leptin也呈正相关(P 0.05)。结论一般性与中心性肥胖的GDM孕妇皮下脂肪组织中PPARγ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中心性肥胖高于一般性肥胖,PPARγ与肥胖共同参与GDM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肥胖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膳食脂肪摄入情况,了解其对血脂和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该院产科门诊确诊的GDM患者133例为病例组;以年龄、孕周作为频数匹配因素,选取同一时期产检的正常孕妇1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24 h回顾性膳食调查(3天),分析两组孕妇膳食结构,比较两组的孕期增重和血脂水平。结果:病例组在孕24~28周较孕前平均增重(9.38±4.02)kg,高于对照组〔(6.48±3.84)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P<0.001);病例组平均每日总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明显升高;病例组孕妇平均每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为(15.73±7.75)g,明显高于对照组〔(12.53±4.44)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01);病例组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为(12.65±3.23)%、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为(10.47±2.90)%,均低于对照组〔(13.47±3.23)%,(11.95±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3.77,P均<0.05);病例组血清胆固醇〔(6.89±1.42)mmol/L〕、甘油三酯〔(3.21±1.1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8±0.83)mmol/L〕、游离脂肪酸〔(1.02±0.46)mmol/L〕均高于对照组孕妇〔(6.00±0.92)mmol/L、(2.30±0.68)mmol/L、(2.67±0.61)mmol/L、(0.88±0.3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平均每天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对血清游离脂肪酸、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影响最大,呈正相关;随着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患GDM的可能性增加(β=1.14,OR=3.14,95%CI=1.80~5.47,P<0.001),而随着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的增加,患GDM的可能性减小(β=-0.67,OR=0.51,95%CI=0.29~0.85,P=0.016;β=-0.55,OR=0.58,95%CI=0.35~0.95,P=0.031)。结论:非肥胖型GDM孕妇孕期膳食中脂肪摄入的不合理性表现为脂肪的摄入量、脂肪供能比、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多,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减少,直接导致了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和血脂水平升高,从而导致了GDM的发生。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是GDM的危险因素,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则是GDM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蒋雅琴  孙彩凤  王慧艳 《江苏医药》2012,38(20):2475-2476
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日益增加,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相应增加,严重者可导致产妇死亡.以往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为挽救产妇生命,往往不得已而采取子宫切除术,给产妇精神、身体及家人都造成极大伤害,从而引发医疗纠纷.我院自2006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B-Lynch缝合术55例,预防和控制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预后效果亦不十分理想。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和临床的广泛关注。如何对该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使其预后趋于理想,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共同课题[1]。本研究为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用药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观察,并对护理措施和体会进行总结,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有效的用药治疗,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理想,使临床有效率进一步提高,提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