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目的 :确定人巨细胞病毒 PPU L44蛋白单克隆抗体 CH13在 PPU L44上的抗原决定簇位置 ,探讨随机多肽文库在研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方面的应用。方法 :用 CH13在一个随机多肽文库中筛选出能与CH13结合的克隆 ,测定上述克隆随机多肽的 DNA序列 ,用随机多肽的氨基酸同源序列与 PPUL44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能与 CH13结合的随机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 ;随机多肽同源序列NEGEAFGPDVSG与 PPUL44蛋白位于第 32 1~ 332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 ;而随机多肽序列 FQIL VCVESVL R与 PPU L44位于第 181~ 184的氨基酸序列有 4个相邻的氨基酸一致。结论 :CH13的抗原决定簇位于 PPU L44蛋白第 32 1~ 332氨基酸序列附近 ;CH13与 PPU L44位于第 181~ 184氨基酸序列可能有一定反应。随机多肽文库在研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eytomegalovirus,HCMV)UL143序列在临床患儿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19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HCMV-UL143 PCR扩增分析及伞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19株HCMV感染患儿临床分离株均因碱基插入造成移码突变,开放阅读框架(ORF)比Toledo株短.根据序列变异情况可将19个序列分为2组,第1组16个序列新增一个MYRISTYL位点;缺失2个PKC磷酸化位点.未发现黄疸、小头畸形、先天性巨结肠等不同疾病类型的序列之间的差异.结论 HCMV-UL143较多存在于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序列呈现一定多态性.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UL144序列在临床患儿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65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及7例同年龄组HCMV,DNA定量PCR方法检测阳性无症状感染儿尿液进行HCMV-ULl44 PCR扩增及HMA-SSCP分析,并对其中32份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结果 65株分离株中有55株UL144全序列引物PCR扩增阳性,7份QPCR检测HCMV—DNA阳性无症状感染儿尿液中5份UL144全序列引物PCR扩增阳性。60份UL144扩增阳性标本HMA-SSCP(异源双链泳动及单链构象多态分析)呈现3种典型带形,巨结肠患儿分离株序列、小头畸形患儿的序列分布以1型为主,巨结肠患儿分离株序列没有2型,黄疽患儿以3型为主。结论 HCMV-UL144广泛存在于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用HMA-SSCP检测HCMV-UL144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是一种可行的方法。HCMV不同疾病类型的HCMV-UL144序列不同,提示UL144基因可能对HCMV致病性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UL132基因序列在先天性感染患儿中的多态性,探讨HCMV基因多态性与其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30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HCMV DNA为阳性的临床株进行HCMV UL132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30株HCMV临床株的测序结果与HCMV Toledo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显示,临床株UL132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间存在着高度的多态性,基因变异主要集中在ULl32 ORF的5’端。30株HCMV临床株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UL132序列可分为3个基因型,黄疸患儿分布以G1型为主;神经损伤患儿以G2型为主;巨结肠患儿分别见于G1、G2、G3 3个基因型。所有临床株的ULl32编码蛋白是疏水性蛋白,含有信号肽及跨膜蛋白区域,并在信号肽和跨膜蛋白区域之间存在2个保守的N-糖基化位点。结论HCMV UL132基因在临床株中存在着高度的多态性。来自不同临床症状的HCMV UL13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提示观132基因及其所编码的蛋白在HCMV的致病性上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eytomegalovirus,HCMV)UL143序列在临床患儿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19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HCMV-UL143 PCR扩增分析及伞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19株HCMV感染患儿临床分离株均因碱基插入造成移码突变,开放阅读框架(ORF)比Toledo株短.根据序列变异情况可将19个序列分为2组,第1组16个序列新增一个MYRISTYL位点;缺失2个PKC磷酸化位点.未发现黄疸、小头畸形、先天性巨结肠等不同疾病类型的序列之间的差异.结论 HCMV-UL143较多存在于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序列呈现一定多态性.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UL146序列在临床患儿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3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及2例同年龄组HCMV-DNA定量PCR方法检测阳性健康儿尿液进行HCMV-UL146 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UL146序列呈现较高的多态性,UL146的序列可以分为3组,所有巨结肠患儿标本均分布在G2组,无症状感染儿均在G2B组,而α化学因子功能域在各序列中保守。结论序列的变异可能会影响UL146吸附中性粒细胞,影响病毒扩散。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晚期胃癌恶性腹水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期间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组),每组20例,PN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支持,PN+EN 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EN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4、7 d的营养指标与免疫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部分指标第7天有恢复趋势,PN组与PN+EN组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PN+EN治疗后7 d的各项免疫学指标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PN组(均P<0.05);PN+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均P<0.05),治疗相关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晚期胃癌患者HIPEC期间应用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早日恢复,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探讨步行训练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该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后的59例FontaineⅡ-Ⅲ期ASO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未规律步行训练)和实验组(n=29,规律渐进性步行训练方法),比较两组6月后跛行距离、ABI、BMI、血脂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Fontaine分期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训练6个月后,跛行距离、ABI、BMI的各项指标显著改善(P<0.05),血脂因每次复查的差异及服用降脂药物的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步行训练对FontaineⅡ-Ⅲ期ASO患者中的BMI、双侧肢体ABI及跛行距离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可为ASO类患者提供一种既简单又节约大量的经济费用的切实可行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9.
阮强  钱海舟  郭鄂平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42-1843,184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及浸泡时间对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影响。方法:旋毛虫幼虫感染15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30组,每组5只小白鼠,配制0.85%、2.85%、4.85%、8.85%、12.85%、16.85%的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每只小鼠饲喂40条经不同浓度盐溶液及浸泡时间处理的旋毛虫幼虫,饲养小鼠50天后解剖,观察旋毛虫囊包活性。结果:旋毛虫幼虫囊包经盐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处理后,解剖后镜检发现囊包的情况如下:浸泡1小时后0.85%、2.85%、4.85%、8.85%、12.85%、16.85%全部都发现有旋毛虫囊包,浸泡3小时和6小时后0.85%、2.85%、4.85%、8.85%均发现囊包,剩余两组未发现囊包,浸泡12小时后0.85%、2.85%、4.85%发现囊包,2.85%、4.85%、8.85%未发现囊包,浸泡18小时后都未发现囊包。结论:较高浓度和(或)较长浸泡时间对旋毛虫幼虫囊包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