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重组抗原在ELISA中应用,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方法组建含有巨细胞病毒PPUL32及PPUL44蛋白共三侦缉 抗原决定簇基因的重组抗原克隆,以此重组抗原建立ELISA方法,用于117份待测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的检测,并将ELISA方法与免疫转印方法进行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建立了的ELISA方法与免疫转印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非常显著的一致性(X^2=54.08,P〈0.01)。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中药湿热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中药湿热敷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湿热敷疗法,观察组采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中药湿热敷疗法。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间比较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中药湿热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湿热敷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eytomegalovirus,HCMV)UL143序列在临床患儿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19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HCMV-UL143 PCR扩增分析及伞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19株HCMV感染患儿临床分离株均因碱基插入造成移码突变,开放阅读框架(ORF)比Toledo株短.根据序列变异情况可将19个序列分为2组,第1组16个序列新增一个MYRISTYL位点;缺失2个PKC磷酸化位点.未发现黄疸、小头畸形、先天性巨结肠等不同疾病类型的序列之间的差异.结论 HCMV-UL143较多存在于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序列呈现一定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神经原相关的细胞粘附分子(NrCAM)和免疫球蛋白Fc片段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并通过Baculovirus载体转染到昆虫细胞。方法:利用RT-PCR方法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N获得NrCAM的信号肽区和跨膜区片段并直接克隆到pGEMT载体,经多次酶切、连接、转化、筛选获得NrCAM-Fc的重组副合基因,测序后将此基因通过Baculovirus载体转染至昆虫细胞。结果:多种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NrCAM-Fc的序列与原序列符合率达98%以上,NrCAM与Fc连接处序列保证了Fc的读码框架(ORF)。结论:Baculovirus载体转染效率高,检测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廖常莉  张英  阮强  赵晓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40-5441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男性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导尿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全麻诱导前用石蜡油行导尿术;Ⅱ组:全麻诱导后用石蜡油行导尿术;Ⅲ组:全麻诱导前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行导尿术;Ⅳ:全麻诱导后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行导尿术.对患者进行导尿时的疼痛评分和全麻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 Ⅲ、Ⅳ组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降低Ⅰ、Ⅱ组(P<0.05),Ⅲ组最低(P<0.05);Ⅰ组和Ⅲ组导尿时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诱导前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导尿能减少患者疼痛不适,且对降低男性患者苏醒期躁动效果优于全麻诱导后导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US28基因在儿童人巨细胞病毒临床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多态性与致病性间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和HMA—SSCP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毒株进行克隆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可见US28核酸变异比较普遍,变异集中在序列的两端,大部分变异是同义突变,US28的重要功能基团高度保守;氨基酸变异使临床株的US28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呈现出3种新构象;未发现US28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致病性的联系;GenBank序列与临床分离株序列的氨基酸高突变位点不尽相同。结论 US28基因变异在临床分离株中普遍存在,临床株序列与GenBank序列在氨基酸的高突变位点上存在差异;实验室标准株VHL/E株比AD169株和TOWNE株更接近临床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9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临床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D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3株HD患儿痉挛段肠组织标本和6株尿标本的临床株进行UL139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及测序。对照组为10个无症状HCMV感染患儿的尿标本。结果28个HD临床株完成测序,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UL139基因DNA序列分为3组5个基因型。G3为主要基因型(48.1%)。与对照组比较,X^2=7.378,P=0.194。24个临床株同时完成了HCMVUL144基因测序,HCMVUL144与UL139基因经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r=-0.114,P=0.425。不同临床分型HD分散分布于UL139各个基因型中。结论HCMVUL139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UL139基因分型与HD的临床分型无关;UL139基因与UL144基因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ns,HCMV)UL150序列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探讨HCMV基因多态性与其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9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HCMV UL150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在29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25株PCR扩增阳性.其中18株完成了测序.18株临床分离株HCMV UL150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与HCMV Toledo株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显示18株低传代临床分离株的HCMV UL150 ORF均为1920bp,编码蛋白含有640个氨基酸,临床株的ORF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长度均与Merlin株一致.结论 HCMV UL150基因在临床分离株中存在着高度的多态性,未发现其与HCMV感染不同临床症状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有研究表明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体内存在不同的细胞嗜性,提示来自于不同临床症状患儿的HCMV分离株的基因结构可能存在差异.我们曾报道过HCMV UL144基因多态性[1].本文着重研究了HCMV UL145序列在临床患儿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胎脑cDNA文库中筛选与两种不同转录结构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28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比较两者相互作用蛋白之间的异同点.方法 通过3'RACE和5'RACE技术扩增出两种HCMV UL128片段,其大小分别为519 bp和642 bp,并将其成功构建到酵母诱饵表达载体pGBKT7中.将以上两种酵母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到酵母菌AH109中,再将文库DNA转化到已含有酵母表达载体的AH109中,筛选与两种片段大小不同的UL128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的人胎脑蛋白,并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筛出EFEMP2与UL128-519 bp编码蛋白相互作用,THY-1与UL128-642 bp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pGBKT7 UL128-519 bp和pGBKT7 UL128-642 bp,并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分别筛选出EFEMP2和THY-1与UL128-519 bp和UL128-642 bp编码蛋白相互作用,在所筛选得到的相互作用蛋白之间未发现有相同的蛋白,UL128-519 bp和UL128-642 bp所编码的蛋白在HCMV感染致病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