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研究人体转移性骨肿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及其对干预实施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研究2002-07/2004-07西京医院58例转移性骨肿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蛋白及基因表达,与分类的关系。结果:转移性骨肿瘤中环氧化酶-2阳性表达率为62%(36/58);转移性骨肿瘤恶性程度高,其组织环氧化酶-2蛋白及mRNA均呈阳性高表达,与临床X射线分型,有无原发灶和转移瘤部位无关,本组低分化与中分化间环氧化酶-2阳性表达无差异。结论:环氧化酶-2的阳性高表达可能参与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生发展,也许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肿瘤10例,转移性肝癌1例,肝腺瘤1例,肝血管瘤2例)均行在13超或CT引导下的RFA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内病灶最大径均≤5cm。同时所有患者均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行CTA或MRI,及免疫指标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1例),术后的影像学上均可见原病灶局部坏死,气化,1周至六月的复查9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2例可见原病灶内及周围有复发征象;同时,AFP、CEA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在影像学上亦均表现局部坏死,气化,同时复查的增强扫描均未再发现病灶区有明显的强化,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3.
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是否可以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N1组)仅行单纯手术操作但不阻闭腹主动脉;对照组(N2组)行单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15s/30s/60s(PA/PB/PC组)分别于阻闭腹主动脉15min后,再灌注15s/30s/60s,缺血15s/30s/60s,反复3次。再灌注48h时对所有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并行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结果PB组再灌注48h后肢运动功能评分[3.5(2~4)分],明显高于N2组[2(1~3)分](P<0.05),其他各组与N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计数PB组为36.7±7.0,明显多于N2组25.7±4.3(P<0.01),而PA组18.2±2.2和PC组8.0±4.1则明显少于N2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取决于后处理时间,缺血后处理30s/30s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缺血后处理15s/15s和60s/60s会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84.
肝内胆管囊腺瘤并癌变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男 ,72岁 ,以“进行性黄疸伴腹部闷胀不适 1月”之主诉入院。 1月前主由纳差 ,黄疸在当地医院治疗无减轻。入院查体 :全身皮肤、粘膜广泛黄染 ,腹平软 ,无腹肌紧张 ,无压痛 ,反跳痛 ,肝、脾未触及 ,肝区无叩触痛 ,小便黄 ,大便正常。实验室检查 :谷丙转氨酶 45 IU/L ,总胆红素 6 2 7.3μmol/L ,直接胆红素 175 .2μmol/L ,间接胆红素 45 2 .1μmol/L ,碱性磷酸酶 172IU/L,血糖 2 .5 mmol/L。辅助检查 :X线 :逆行胰胆管造影示胆总管上端梗阻 ,考虑肿瘤性所致 ;B超 :肝左叶多房囊性改变 ;CT:肝囊肿。综上所述为手术适应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电磁辐射(EMR)对大鼠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 本采用伊思蓝静脉注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参数的EMR诱发大鼠BBB的损伤情况。结果 伊思蓝在EMR诱发的大鼠BBB开放局部呈现荧光斑;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斑数量减少、面积减少;荧光斑在EMR组的全脑的分布,以皮质、丘脑、下丘脑、小脑、尾壳核和延髓较多。结论:EMR可致大鼠BBB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强);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管通透性又逐渐降低,辐照6h后,血管通透性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6.
我们在近2年来应用电熨斗修整组织蜡块收到满意效果,兹将此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 ①300 W可调式电熨斗一个(市场购);②方搪瓷盘(30 cm×20 cm×4 cm)一个;③无钩镊子(中号)一把;④小木板(24 cm×16 cm ×1.5cm)一块。 在每次进行修整组织蜡块之前,先将小木板横架在方搪瓷盘上(小木板一侧薄,一侧厚,薄者在前,厚者在后),再把300 W可调式电熨斗竖立在小木板上,电熨斗的加热面置于小木板的薄沿,插于  相似文献   
87.
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对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学影响。方法:复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待创面上皮化后10天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extracellular protein with metalloprotease and thrombospondin1 domains),30天后观察兔耳瘢痕组织形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Ad-METH1注射后30天,兔耳瘢痕组织学染色显示微血管分布明显减少,超微结构显示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部分血管丧失功能,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活性明显降低。结论:Ad-METH1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明确的抑制作用,血管抑制基因治疗有望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8.
目的 通过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18F-FDG PET/CT)代谢体积、增强CT体积及病理体积的对比,探索功能代谢影像是否较解剖影像对于宫颈癌靶区的勾画更具优势.方法 12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PET/CT和增强CT扫描,PET图像选取肿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40%阈值勾画肿瘤边界,生成相应PET的大体肿瘤体积(PET GTV).增强CT图像按照增强边缘进行勾画,所得体积作为CT的大体肿瘤体积(CT GTV).术后进行病理切片,确定每层切片肿瘤边缘及面积,面积乘以切片厚度计算每张切片的肿瘤体积,累积所有切片的肿瘤体积为全部肿瘤的病理大体体积(病理GTV).比较PET GTV、CT GTV及病理体积的差异.结果 12例患者SUVmax 40%阈值勾画肿瘤边界所得PETGTV与病理G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并且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P<0.01).CT所确定的体积较病理GTV大,仅1例与病理GTV相似,其余11例CT GTV大于病理GTV,最大者为病理GTV的5倍余.PET GTV与CT GTV相关性较差(r=0.70,P=0.816).结论 在宫颈癌的影像学检查中,对于肿瘤靶区的勾画PET/CT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89.
人宫颈鳞状细胞癌Bcl-2的表达与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与治疗前癌组织中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 32例经活检病理诊断确诊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照射(40Gy)后行宫颈癌根治切除,并做组织学检查。根据放疗效果分为敏感组与耐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其放疗前后癌组织进行Bcl-2检测并对照观察。结果 放疗后,在40.6%(13/32)病例的手术切除标本中无癌组织存留,定为敏感组;另59.4%(19/32)的病例放疗后显示仍有癌组织残留,为耐受组。放疗前活检癌组织Bcl-2的表达在敏感组和耐受组分别为15.4%(2/13)和63.2%(12/19),耐受组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结论 原发性人宫颈鳞状细胞癌Bcl-2的高表达可导致肿瘤对辐射的耐受,认为Bcl-2的表达状态可能作为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0.
多药耐药蛋白P-gp170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癌的多药耐药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2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P-gp170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与正常膀胱粘膜之间的P-gp170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丝裂霉素C灌注化疗后复发肿瘤P-gp170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初发肿瘤结论:说明P-gp170介导的多药耐药是膀胱肿瘤化疗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