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6篇
  免费   492篇
  国内免费   169篇
耳鼻咽喉   288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76篇
口腔科学   1102篇
临床医学   537篇
内科学   135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73篇
综合类   1908篇
预防医学   266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588篇
  2篇
中国医学   2599篇
肿瘤学   2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516篇
  2007年   448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404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86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舌诊术语进行比较,分析两部标准中舌诊术语英译的优缺点,提出更适宜优先选择作为中医舌诊术语英译标准的方案,以期为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临床观察白花蛇舌草干预湿热瘀滞型肠内多发息肉患者内镜治疗术后复发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随机空白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19年9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结直肠多发息肉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6例。对照组行内镜治疗术给予常规治疗后无药物干预,试验组在对照基础上给予白花蛇舌草汤剂(每日取白花蛇舌草15 g、大枣3枚,煎取400 mL汤剂,分2次饭后温服)治疗,连续干预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年肠道内息肉的复发率、息肉数目、息肉最大直径、中医证候评分及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差异。结果 干预1年后,试验组复发9例(14.75%),对照组复发21例(33.33%),两组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患者治疗后息肉复发率均较对照组同类型降低,差异显著(P<0.05);术后1年试验组息肉最大直径及息肉数目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显著(P<0.05);术后1年试验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术后1年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应用白花蛇舌草干预结直肠息肉术后患者,1年后明显降低肠内息肉的复发率,尤以腺瘤性息肉、重度异型增生、BMI超重患者更显著,不仅改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预防结直肠息肉的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孙素芹 《山东中医杂志》2021,(5):482-485,490
目的:观察翁舌汤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翁舌汤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栓肛门塞入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肠黏膜征象积分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炎症增生、黏膜溃疡、黏膜糜烂、黏膜水肿、黏膜充血积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水平均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IL-8、TNF-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翁舌汤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肠黏膜征象积分,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舌象分割技术的研究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舌象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及Pubmed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18年公开发表的舌象分割技术文献,利用Note Express 3.20、Excel 2016、SATI3.2、UCINET 6.0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舌象分割技术文献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北京工业大学居首位。主要基金资助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普赖斯定律的要求,基本形成"核心作者群"。舌象分割以Snake模型和基于阈值的分割技术为主。关键词集中分布在"舌诊""图像分割""舌诊客观化"等方面。[结论]舌象分割技术研究仍需受到重视,国家政府应加大资助力度,加强研究机构间合作,尚存在一些舌象分割评价标准问题,需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对一例异位胸腺术后舌运动障碍的儿童采用《舌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通过对舌灵活协调性以及力量的针对性训练一个月后, 患儿舌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得分由36分提升到63分, 患儿伸舌左偏以及左侧舌肌萎缩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马鸿斌教授乃甘肃省名中医,师从李可、刘宝厚、曹玉山等国内著名中医专家[1],从事肾病临床工作近三十载,马教授平素诊病强调四诊合参,但临床多有症状表现与舌、脉象不相符者,亦有功能异常而症状不显著者,故于四诊之中尤其重视望诊之舌诊及切诊之脉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出基于舌象和形体特征的中医体质辨识模型,探讨中医以舌辨质客观化、规范化方法。方法 提取客观化的舌象特征(舌质与舌苔的色度和饱和度、舌苔纹理的平均亮度、平滑度以及齿痕特征)和形体特征,建立基于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客观化舌象和形体特征的辅助中医体质识别模型。结果 对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和气淤质四种体质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融合舌象特征和形体特征的中医体质辨识模型能有效地辅助中医体质识别,且支持向量机对四种体质辨识效果总体上优于神经网络。结论 基于客观化的舌象特征和形体特征辅助中医体质辨识有利于提高中医体质辨识的客观化水平,合理选择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提高中医体质辨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啮舌是中医临床中较为常见且棘手的一个症状。中医对啮舌的认识历史悠久,但缺乏对此症的系统研究,只有零散的医家论述和临床个案报道。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归纳古代中医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初步探讨啮舌的证治,认为啮舌一症有虚实之别,实则责之于心肝,虚则责之于脾肾,可分为心火亢盛、肝火痰瘀、脾肾阳虚及肾阴不足等主要证型,痰和瘀是发生啮舌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应以清心平肝、补益脾肾、祛痰化瘀开窍为大法,希望本研究能为临床解决啮舌一症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