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61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57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越来越高发,具有低龄化趋势,代谢综合征常伴随发生,此种情况下的高血压往往是以舒张压升高为主,临床表现常与“亚健康”状态混淆,未能引起患者甚至部分医生的重视,然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舒张压高之危害十分明显,不容忽视。尽管现代医学对舒张压高的病因及病理机制有明确的阐述,但是暂时没有特效的药物。李延教授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中运用泽泻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舒张压高之眩晕,切中病机,加减灵活,屡有良效。文中从中医角度阐述舒张压高的病因病机,介绍李师辨病辨证思路,组方用药特点,附三则典型验案,另加个人心得体会,以期为舒张压高的有效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治疗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采用三伏贴治疗,并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分析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后,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都明显少于治疗前,而且治疗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却显著比治疗组患者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支气管炎采用三伏贴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再给予患者一定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跷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叶天士擅长采用奇经辨证方法治疗各种内科病,在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时提倡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加减。若病机包括“厥气客于胃”,则治以加减温胆汤类方;若病机包括“阳伤痰阻气道”,则治以加减外台茯苓饮。  相似文献   
6.
"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众多病证的致病因素。旴江医学著作宏富,内容丰厚,其中包括许多关于痰饮的精辟论述。对旴江主要医家有关痰饮病因、病机、辨证及防治的论述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总结胡遵达教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经验。胡老认为压力性尿失禁为虚实夹杂的痰饮证,故从痰饮论治。宜以温药温脾阳、扶心阳以化痰,温肾暖脬,兼以固涩收敛,使肾气得充以摄水液,同时调补脾胃,升阳益气;药用苓桂术甘汤合固脬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痰和瘀是阴精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现,阳气失调则阴精为病。"怪病多见于痰""百病多兼痰";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痰水与瘀血胶凝即为痰瘀。慢性支气管炎与痰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与瘀血的关系更不可忽视;长期咳嗽、气喘,日久累及心脏,可伴紫绀、青紫舌等;初病在气,肺病气滞,滋生痰浊,日久由气及血,久病伤血,形成瘀血;久病入络,痰浊与气血相结,壅塞肺络。痰瘀胶凝,互化、互患有3条途经:1痰→气滞→瘀;2瘀→气滞→痰;3气滞→瘀→痰,故须痰瘀同治。临证有时虽只表现出痰或瘀,因痰瘀互化互患,故须痰瘀兼顾,治痰为主佐以治瘀,治瘀为主佐以治痰,或两者并治;当以辨证处方为基础,加入桃仁、郁金、丹参、虎杖、地龙等活血祛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医理论中“水”的概念,自古以来并没有明确的限定,故笔者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梳理和归纳总结,明晰了不同层次、不同范畴“水”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水液代谢病理产物“水、湿、痰、饮”内涵的区分和界定;同时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为切入点,主要介绍了“水、湿、痰、饮”分别为病不同分型的病种与特征,进而阐述了“水、湿、痰、饮”共同为病的治疗原则;最后深入浅出地辨析了“水、湿、痰、饮”分别为病的治疗方法。期望通过笔者较完整的阐述,加深对“中医之水”内涵的正确理解,这将有助于完善其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例,提出以《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疾病的病机与治法要素为核心线索的研究思路。从本质上讲,痰饮病的形成主要归咎于体液代谢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及三焦水道不利两方面。对于痰饮病证的治疗,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论治原则。其中"温药"的含义为以温药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而增加或减少适当、适量的药物;"和之"则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