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2篇
中国医学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黄色素-共聚维酮共研磨粉体性质及溶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坤  汪晶  仝萌  于翔羽  胡子奇  黄一平  张振海 《中草药》2020,51(23):5949-5955
目的 以姜黄色素为模型药物,考察辅料共聚维酮在共研磨过程中的应用特性及共研磨产物提高难溶性药物姜黄色素体外溶出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共研磨法,在姜黄色素粉末中分别加入0%、1%、3%共聚维酮,制成不同比例的共研磨物,通过激光粒度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粒径形态进行考察;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鉴别药物在共研磨物中的物相状态;测定姜黄色素原料药、物理混合物和共研磨物在2种溶出介质中的体外溶出度,并考察其加速稳定性。结果 与原料药相比,共聚维酮共研磨物粉末粒径减小,吸湿性和DSC无明显变化;XRPD中姜黄色素主要峰强度有所减弱,结晶度降低;共研磨物中姜黄色素的主要成分溶出度显著提高,在加速条件下放置3个月后溶出未发生变化,稳定性较好。结论 共聚维酮作为新型辅料,其与姜黄色素共研磨后得到的产物能有效改善难溶性药物姜黄色素的溶出度,且稳定性较好;为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7)
目的制备黄芩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后进行表征,并考察滑石粉、糊精、可溶性淀粉、羧甲基淀粉钠、微晶纤维素对其粉体学性质和吸湿性的影响。方法冷冻干燥法制备冻干粉后,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结构表征。然后,考察5种辅料对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堆密度、振实密度)、溶出度、湿度参数(吸湿加速度、平衡吸湿率)的影响。结果药物与载体之间无相互作用,并且前者以无定型状态存在。滑石粉和糊精增加了冻干粉流动性,阻湿效果良好。结论不同辅料对黄芩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粉体学性质和吸湿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考察灵芝多糖不同制粒工艺对其吸湿性和流动性的影响。方法:在灵芝多糖喷雾干燥工艺及处方初筛的基础上,应用极端顶点设计试验筛选干法制粒主辅料的最优处方及配比,采用正交设计对干法制粒工艺参数优化,并研究其对灵芝多糖吸湿性和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喷雾干燥工艺得到的颗粒压缩度为32.36%,休止角为33.8°,24 h吸湿率为11.46%,未能很好地解决其流动性和吸湿性,经过干法制粒得到的灵芝多糖固体化颗粒能够改善其吸湿性及流动性。通过混料设计筛选最优处方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与灵芝多糖1∶1,其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速度15 Hz,滚轮速度20 Hz,滚轮压力0.5 MPa,整粒速度15 Hz时,该工艺下收率相对高。在此条件下,灵芝多糖固体化颗粒24 h吸湿率为7.10%,24 h临界相对湿度为77.35%,休止角为30.1°,流动性良好。结论:经过干法制粒得到的灵芝多糖固体化颗粒能够显著改善其吸湿性及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药材鉴别要点滑石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白色、黃白色至淡蓝色,具有蜡样光泽。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气微,味淡。饮片鉴别要点传统中医所用滑石,为不规则小块,略具纤维构造,有的呈明显薄层状。白色、黄白色或淡蓝灰色,有蜡样光泽或珍珠光泽。质软,细腻,手捏摸有滑腻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无臭,无味。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培元颗粒的处方与成型工艺,为该方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颗粒成型性、吸湿性、流动性为评价指标,优选培元颗粒的处方组成和成型工艺参数,并对培元颗粒的水分、流动性、堆密度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培元颗粒的最佳处方与成型工艺为干膏粉-糊精-可溶性淀粉(5∶3∶3),以90%乙醇为润湿剂,湿法制粒,60℃干燥1 h。收率、水分、休止角、堆密度及临界相对湿度分别为95.78%,5.08%,30.73度,0.526 g·m L-1,70%。结论:优选的培元颗粒处方与成型工艺合理、可行,颗粒剂的水分、流动性、堆密度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诃子提取物的吸湿性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优的辅料配方,并测得其临界相对湿度,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合理的技术标准.方法 采用在25℃温度条件,不同的相对湿度下选用多种辅料,比较其吸湿性.结果 诃子提取物与微晶纤维素配伍(1∶0.2)为最合适处方,并测其临界相对湿度为61%.结论 利用以上结果可以解决工业生产中药浸膏易吸湿结块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抗感冒颗粒的处方。方法:以颗粒的成型性、吸湿性和溶解性为评价指标,筛选稀释剂种类、稀释剂配比以及药物与稀释剂配比;以颗粒的口感为指标,确定矫味剂的用量。结果:筛选的处方以糊精和乳糖混合物(4:6,m/m)为稀释剂,药物与稀释剂比为1:1(m/m),以0.05%甜菊素作为矫味剂,90%乙醇作为润湿剂制粒,颗粒休止角为37.98°,临界相对湿度为77%。结论:所选处方合理、可行,制得的颗粒成型性、抗吸湿性和溶解性均较好,可满足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筛选防潮性最优的辅料和干法制粒最优参数,确定参山颗粒制剂生产各道工序的相对湿度条件及该湿度下的最长操作时间,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湿度环境溶液中参山颗粒原料与成品的吸湿百分率,建立数学模型,并求算其临界相对湿度(CRH),以及在此相对湿度条件下的最长操作时间。结果:制剂处方配比为原料10.0 g、麦芽糊精6.5 g、二氧化硅1.5 g可显著降低原料的吸湿性(P<0.05);成品最优工艺参数为压轮转速8.0 r·min-1,压轮压力6 MPa,送料速度25 r·min-1,整粒速度40 r·min-1;原料和成品CRH分别为53.34%,68.26%;最长操作时间分别为2.075,4.573 h,可保证参山颗粒吸水量低于8%。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制剂处方防潮辅料筛选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原料与成品的操作环境的湿度条件和操作的最长时间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鹏程  刘涛  张文文  梁悦  张佳  李彬 《中草药》2018,49(7):1576-1582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对黄槐片进行成型工艺研究,并对颗粒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以黄槐提取物为主药,采用湿法制粒压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辅料,考察片的成型率、片质量差异、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时限,从而确定黄槐片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采用物理指纹图谱法对黄槐颗粒各项物理质量属性指标进行综合表征,建立由9个指标(相对均齐度指数、颗粒间空隙率、卡尔指数、松密度、振实密度、干燥失重、吸湿性、豪斯纳比、休止角)构成的颗粒物理指纹图谱,评价不同批次颗粒的质量一致性并对其可压缩性进行分析。结果 黄槐片的最佳处方为黄槐颗粒0.25 g,7%交联羧甲纤维素钠、2%滑石粉,混匀。最佳工艺条件为16目筛制粒,60℃干燥1 h,18目筛整粒。5批黄槐颗粒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高于0.983,5批颗粒参数指数均大于0.4,参数轮廓指数在4.82~5.70,良好可压性指数在4.44~5.25。结论 建立的黄槐片制备工艺、处方及中间体颗粒物理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工艺稳定可行,为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阿胶颗粒薄膜包衣前后的理化性质分析,为阿胶颗粒进行薄膜包衣的必要性、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阿胶颗粒进行薄膜包衣前后的溶化性、外观性状和吸湿性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颗粒包衣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薄膜包衣对阿胶的溶化性、外观性状的影响比较小,但不同薄膜衣对阿胶颗粒的吸湿性影响比较明显,其中薄膜包衣预混剂英依美防潮效果较好,在相对湿度75%条件下84 h的吸湿率为0.84%,而薄膜包衣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吸湿率为0.98%;两种包衣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无明显差别,约在70%,但均比未包衣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50%大。结论薄膜包衣预混剂英依美防潮效果较好,且不干扰阿胶颗粒的质量,车间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约60%可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