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回顾1959年至2018年发表的灸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文献,总结归纳灸法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针灸信息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万方数字化期刊(万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灸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结果 艾灸治疗失眠应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三阴交、神门、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穴应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督脉穴和肾经穴。下肢部的腧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头面部、背部。关联性较高的穴对为内关、足三里、神门、百会和三阴交,关联性较高的治疗方法为艾条灸配合针刺。灸法配合中药的总有效率最高,其次为灸法配合针刺,疗效均优于单纯灸法(均P < 0.05)。对比灸法、灸药并用、灸刺并用疗法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灸法与灸药并用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灸刺并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灸法治疗失眠的组方中主要穴对为内关、足三里、神门、百会和三阴交。配合疗法中灸刺结合的使用频率最高,但灸法配合中药疗法的有效率最高,对于PSQI评分的改善程度亦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联合125I粒子植入序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20例不可切除HCC患者(共32个癌灶,病灶大小3~12 cm).所有癌灶先进行TACE,1周后在CT引导下进行RFA,再过1周后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1125I粒子植入采用术前TPS计划、术中CT引导下同轴法进行,粒子植入处方剂量(PD)为80~100 Gy,术后即时或1周内CT检查传入TPS验证粒子植入质量.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影像学(肿瘤体积)等改变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肿瘤复发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AFP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TBIL、ALB均降低,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见:肿瘤片状坏死、有不同程度的碘油沉积、肿瘤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增强后无明显强化;125I粒子植入术后即时TPS验证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即粒子植入质量很好,ID90 >MPD,1例CI=1,植入粒子剂量的不均匀度<20%PD.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7个月),全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3.75%(30/32),中位生存时间为11.2个月,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95%和7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RFA联合125I子植入序贯治疗不可手术切除HCC,近期疗效明显,有望成为不可手术切除原发性HCC更有效的新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干眼的临床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归纳腧穴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264篇临床文献,获得373条组方,涉及腧穴120个、耳穴18个、眼针穴8个、头针刺激区2个。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应用频次最高,选穴部位主要在面部,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到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太溪-风池、攒竹-四白-太阳、睛明-合谷-承泣-丝竹空3类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攒竹→睛明、攒竹→太阳、攒竹→三阴交等12个强关联腧穴组合。针刺、针刺+中药、针刺+西药滴眼液为主要治疗方法,3种方法对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有一定改善作用。不良事件以针刺后皮下淤血最多。结论针灸治疗干眼常用腧穴为攒竹、睛明、太阳等,常用耳穴为肝、眼、内分泌等。治疗方法以针刺或针刺配合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干眼症兔角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6只。正常组不造模、不干预。模型组仅给予0.1%苯扎氯铵滴眼造模,造模成功后不予任何干预处理。电针组造模后给予电针干预,取穴为双侧攒竹、太阳、丝竹空和风池,攒竹和太阳连接电针。西药组造模后给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实验结束后检测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角膜组织TNF-α、IL-6和MHC-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兔泪液分泌量降低,泪膜破裂时间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兔泪液分泌量增多、泪膜破裂时间延长(P<0.01),西药组泪液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0.05)、泪膜破裂时间延长(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兔角膜组织TNF-α、IL-6和MHC-Ⅱ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西药组兔角膜组织TNF-α、IL-6和MHC-Ⅱ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实验性干眼症兔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下调角膜组织TNF-α、IL-6和MHC-Ⅱ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1956年至2018年期刊发表的针灸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研究文献,总结归纳针灸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医针灸信息库》、中国知网、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的电子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中医针灸信息库》内相关分析软件和SPSS25.0、Clementine12.0软件,运用计量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性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治疗耳聋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依次为听宫、翳风、听会、耳门、中渚、外关、太冲、风池、百会、合谷、太溪、足三里,治疗耳鸣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依次为听宫、听会、翳风、耳门、中渚、太溪、风池、太冲、外关、足三里、侠溪,穴位选取均集中于头面部和下肢部;应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治疗方法以针刺、灸法、水针及电针为主。聚类分析得到针灸治疗耳聋耳鸣的共同有效聚类为听会、耳门、听宫、翳风、中渚,耳聋的另一类为太溪、足三里、外关、太冲、合谷、百会、风池,耳鸣的另一类为风池、太溪、足三里、侠溪、太冲、外关。关联性分析发现,规则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耳聋-太冲-外关-中渚-翳风,耳鸣-太溪-太冲-中渚-听会-听宫-翳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TSIS)、纯音听阈测试(PT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耳聋耳鸣的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选取头面部穴位,注重耳周穴位),辅以邻近选穴和远道取穴。建议将听宫、听会、翳风、耳门、中渚作为耳聋耳鸣针灸基础方,将针刺疗法作为首选的干预手段,加强对THI、TSIS、PTA等检测指标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干眼症兔结膜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Caspase-3、Fas和Bcl-2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电针治疗干眼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采用0.1%苯扎氯铵滴眼制作兔干眼症模型.检测各组兔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TUNEL)法检测结膜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膜细胞Caspase-3、Fas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兔泪液分泌量降低,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均P<0.01);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兔泪液分泌量增多,泪膜破裂时间延长(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兔结膜细胞凋亡增加(P<0.01),Caspase-3和Fas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兔结膜细胞凋亡减少(均P<0.01),Caspase-3和Fas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Bcl-2蛋白表达增加(均P<0.01).结论:电针能抑制干眼症兔结膜细胞凋亡,下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Fas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该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干眼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干眼症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随着泪液的非侵入性取样方法的优化,使泪液蛋白分析逐渐成为干眼症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一个最佳选择。已经用于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蛋白芯片技术和质谱检测技术。泪液中的蛋白质及其浓度与不同病理状况之间的关系在干眼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应用以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期为干眼症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炎症和泛素(ubiquitin)、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UC的抗炎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条灸组和西药组。采用自由饮用35g/L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制备大鼠UC模型。艾条灸组取双侧天枢穴,给予温和灸治疗;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只做与艾条灸组相同的抓取和固定。治疗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并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结肠ubiquitin蛋白的表达;运用兔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白细胞介素(IL)-1β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肠ubiquitin、NLRP3及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条灸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损伤有所修复,炎症反应减轻,病理评分均降低(均P<0.01);ubiquitin、NLRP3及IL-1β蛋白的表达减少(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结肠组织ubiquitin蛋白与结肠病理评分、NLRP3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r=0.677,P<0.01;r=0.536,P<0.05).结论:艾灸能下调UC大鼠结肠ubiquitin、NLRP3和IL-IP蛋白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其促进结肠炎性损伤修复、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是一种常见的膜结合的纳米级囊泡(直径30~150 nm),包含多种生物分子,如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外泌体通过胞吐作用从细胞中衍生出来,被靶细胞摄取,并可以在局部或远处的细胞之间传递生物信号。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泌体可通过免疫介导、屏障功能等多种途径影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进程。该文综述了外泌体的产生、基本组成和功能,总结了不同成分和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IBD中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潜力,以及在疾病治疗中作为递送载体的新兴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