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7篇
  免费   963篇
  国内免费   418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97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685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419篇
内科学   2640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493篇
特种医学   3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921篇
综合类   162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7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188篇
  24篇
中国医学   657篇
肿瘤学   81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632篇
  2020年   482篇
  2019年   423篇
  2018年   399篇
  2017年   432篇
  2016年   428篇
  2015年   432篇
  2014年   739篇
  2013年   829篇
  2012年   605篇
  2011年   665篇
  2010年   556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433篇
  2006年   440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old nanoparticles (Au NPs) hold great promise in food, industrial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due to their uniqu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However, influenc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T), a likely route for Au NPs administration,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u NPs has been rarely evaluated.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GIT fluids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u NPs (5, 50, and 100?n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intestinal epithelial permeability in vitro. Au NPs aggregated in fasted gastric fluids and generated hydroxyl radicals in the presence of H2O2. Cell studies showed that GIT fluids incubation of Au NPs affected the cellular uptake of Au NPs but did not induce cytotoxicity or disturb the intestinal epithelial 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2.
夏靖  倪诚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149-1152
中医对于脂溢性脱发,传统多按"血热风燥""血虚风燥""湿热""肝肾不足"等分型论治,虽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暂时缓解病情,但难以根治,给患者带来困扰。倪诚教授根据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所提出的"肤-体相关论""体质可调论",认为湿热体质是脂溢性脱发发病的主要土壤,指出瘀浊蛀发是脂溢性脱发的病机要点,治疗上以清利湿热调体治本、凉血活血为主、佐以滋养肝肾,方用茵陈蒿汤合升降散加减配合外洗经验方,从标本兼顾、分期论治、内服外洗等方面治疗脂溢性脱发,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的胃肠功能和C反应蛋白所造成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乃是我院肝胆外科于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2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平均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3.6±3.5)小时、肛门排气时间(16.5±2.7)小时以及排便时间(25.7±3.3)小时,均明显少于开腹式手术组患者(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5%)明显低于开腹式手术组患者(25.80%)(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10.4±2.5)mg/L,少于开腹式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促使患者的胃肠功能在术后更快的恢复,提高患者的C反应蛋白,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5.
Direct peroral cholangioscopy (POC) using an ultra‐slim upper endoscope is one modality of POC for intraductal endoscopic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bile duct. Choledochoduodenostomy (CDS) is one modality of biliary bypass surgery that provides a new route to the bile duct. We carried out direct POC using an ultra‐slim upper endoscope without the use of accessories in 10 patients (four sump syndromes, three bile duct strictures and three intrahepatic duct stones) previously undergoing surgical CDS. Direct POC was successful in all patients. The use of an intraductal balloon catheter was required in one patient for advancement of the endoscope into the bile duct. Distal bile ducts with sump syndromes were cleared using baskets and water irrigation under direct POC. Cholangiocarcinoma was diagnosed in one patient with hilar bile duct stricture after cholangioscopic evaluation and a targeting forceps biopsy under direct POC. Intrahepatic duct stones were successfully extracted after intraductal fragmentation under direct POC. Oozing bleeding occurred during intraductal lithotripsy but stopped spontaneously. Direct POC using an ultra‐slim upper endoscope without the assistance of accessories can easily be carried ou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DS.  相似文献   
6.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232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7.
人类微生物群是由寄生在人体上皮屏障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位于肠道内,与宿主之间形成共生的关系。机体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虽然受到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菌群不但能够维持局部稳态,还能调节机体代谢、炎症和免疫等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菌群能够显著调节机体对癌症治疗的反应性以及机体对毒副反应的敏感性。检查肠道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可作为筛查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群具有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抗肿瘤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证据,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从而为恶性肿瘤精准治疗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影响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 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15年1月—2021 年5月诊治的89 例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个月时结局分为生存 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与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消 化道穿孔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为25.8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胃壁肌层缺损是早产 儿消化道穿孔常见的病因。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患儿从发现气腹至手术时间在8 h 之内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 (χ2=15.22,P<0.01)。预后不良组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33.19,P<0.01)。预后不良组术后合并需非计划二次 手术的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χ2=7.24,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OR=0.06,95%CI:0.02~0.21,P<0.01)和 气腹至手术时间大于8 h(OR=0.23,95%CI:0.07~0.81,P<0.05)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NEC 和胃 壁肌层缺损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主要病因,脓毒性休克和从气腹发生至手术时间大于8 h 是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短期预后 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