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94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儿科学   111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7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889篇
内科学   423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556篇
综合类   4600篇
预防医学   70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55篇
  9篇
中国医学   6121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455篇
  2014年   969篇
  2013年   885篇
  2012年   1034篇
  2011年   1258篇
  2010年   1216篇
  2009年   1244篇
  2008年   1184篇
  2007年   1098篇
  2006年   916篇
  2005年   999篇
  2004年   884篇
  2003年   826篇
  2002年   642篇
  2001年   571篇
  2000年   419篇
  1999年   302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253篇
  1996年   213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剂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保留灌肠治疗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蒙脱石散剂与还原型谷胱甘肽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直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AI指数、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采用蒙脱石散剂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保留灌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关于中药灌肠在中风病中的一些研究文献,发现中药灌肠基于通腑法在治疗中风病中应用广泛,主要具有通腑化痰、通腑降逆、通腑开窍等作用,确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除常规口服及静脉治疗外的又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丰富了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活菌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心肌酶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并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PCT、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CK、CK-MB、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s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s G,IgG)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儿的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IgG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及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5.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由于孕周小,机体发育未成熟,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胃肠道分泌、消化吸收、动力、激素调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影响肠内营养物质吸收,延长静脉营养时间,增加感染机会,影响生长发育。为了缩短胃肠外营养时间,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促进生长发育,红霉素静滴已经是常用的治疗喂养不耐受的方法,但由于其仅起拟胃动素的作用,有时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采用静滴红霉素联合生理盐水清洁灌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肛窦炎应用针刺配合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就诊的72例肛窦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对照组给予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为针刺配合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比较2组症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症状(放射痛、指诊症状及镜检症状)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安全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肛窦炎患者,予以针刺配合肠炎散保留灌肠治疗效果确切,可减少临床症状,加快疾病转归,且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成人的小肠一般长7米,占消化道总长度的2/5,分布盘曲相互重叠,此外小肠不如胃及结肠都可以用内窥镜来作检查。小肠有无病变,主要有赖于X线,但常规钡餐检查并不理想,因小肠内有许多液体,如胃液,胰液及胆汁液等。检查时间稍长,既会使钡剂产生絮凝现象,服钡“追踪随访”检查法,一般要3—6小时才能达到回盲部。因此,这种检查方法既浪费时间,确诊率也低。早在1929年就有人提出用专管插入十二指肠注入钡剂作小肠X线检查。但因当时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工作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1967年有人对导管进行了改进,利用导丝引导,能将导管很容易的送入十二指肠内。1974年发表了十二指肠插入小肠的X线报告后小肠钡剂灌肠检查的优点才得以确论而逐步推广应用。我们医院1999年开展此项工作,以下将检查方法和步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乔芳 《当代护士》2006,(1):35-36
目的寻求小儿保留灌肠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小儿硅胶胃管保留灌肠87例,传统肛管保留灌肠56例,对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O.05。结果小儿硅胶胃管保留灌肠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2%(80/87),不适感发生率83.9%(73/87),且以轻度为主(88.3%);传统肛管组分别为62.5%(35/56)和100%(56/56),不适感以中、重度为主(78.6%)。结论应用小儿硅胶胃管保留灌肠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并发症少,是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保留灌肠液量与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华 《吉林医学》2006,27(12):1500-1500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保留灌肠液量的探索,进一步明确各种疾病的婴幼儿灌肠液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0例非腹泻患儿及6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3组,非腹泻组为A、B、C3组。液量:A组<10ml,B组15 ̄20ml,C组30 ̄50ml;腹泻组分为Ⅰ、Ⅱ、Ⅲ组,液量分别对应非腹泻组A、B、C3组。结果:非腹泻B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A、B组;腹泻Ⅰ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Ⅱ、Ⅲ组。结论:非腹泻患儿保留灌肠液量以15 ̄20ml为宜,腹泻患儿则以<10ml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