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1篇
中国医学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茴香汤     
[配方]茴香500克、川楝子250克、陈皮1250克、甘草200克、食盐250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古今川楝子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对川楝子炮制的目的及功效进行考证,对国家和省级标准中川楝子饮片收录情况进行汇总,对现代川楝子炮制机制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经溯源,古时可划分为9种炮制方法,现因工艺繁琐等原因将川楝子炮制工艺进行了简化。历版《中国药典》中川楝子有净制、炒制2种炮制方法,川楝子因个大、加热不均匀,建议以砂烫法替代炒制,川楝子去皮核时建议用酒浸法替代净制。地方炮制规范记载川楝子制法较多,存在“一地多法、各地各法”现象,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导致川楝子饮片质量参差不齐,炮制后川楝子的黄酮类、三萜类等成分会发生不同程度改变,进而影响其毒性及药理作用。本文对川楝子炮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川楝子古法炮制的传承及饮片质量标准提升等方面进行观瞻,以期为川楝子现代炮制工艺与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首都医药》2004,11(11):48-50
川楝子【来源】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饮片品种】川楝子【性状】呈不规则的碎块。外果皮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有深棕色小点。断面淡黄色,果肉松软。果核骨质,球形或卵圆形,有纵棱,内分6~8室,每室有一粒黑棕色种子。质坚硬。气特异,味酸苦。【质量规定】外皮色黄,果肉色黄白。【性味与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功能与主治】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用法与用量】4.5~9g。【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刀…  相似文献   
4.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8):1058-1058
本组用健脾和胃养阴活血汤:党参25g,白术、茯苓、玉竹、炙甘草各15g,陈皮6g,厚朴、沙参、白芍、五灵脂各12g。丹参20g,川芎10g。胃脘痛甚加元胡、川楝子;呕恶加姜半夏;暖气呃逆加旋覆花;湿热加黄连、黄芩;纳呆便溏加淮山药、焦六曲;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加炮穿山甲、白花蛇舌草、  相似文献   
5.
痛经丸中川楝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控制痛经丸中川楝子的质量,建立川楝子的鉴别方法。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制剂中川楝子成分,固定相:硅胶G,流动相:苯-甲酸乙酯-甲酸(6:3.5:0.5),检测波长365nm。结果痛经丸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川楝子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川楝子阴性对照溶液在相同位置无斑点。结论本法可用于川楝子药材及制剂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国医大师"何任教授长期从事于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在使用中药治疗肝癌方面独具特色.何老倡导治疗肿瘤的原则为"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症治之"[1,2].现就2010年3月到2011年5月之间门诊的79例初诊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何老临床诊治肝癌的辨证思想,以及"随症治之"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变化进行探讨,以求对何老的辨治肝癌的经验进行深入总结.  相似文献   
7.
3味中药对前列腺主要致病菌抑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土茯苓、川楝子、败酱草3味中药对前列腺主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以水提法制备3味中药原液,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各中药对8种90株前列腺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对于川楝子,大肠埃希氏菌(20/21)、金黄色葡萄球菌(24/27)的MIC≤3.13mg/mL,淋病奈瑟氏菌(2/2)的MIC≤0.39mg/mL,其他菌株多大于25.00mg/mL;对于土茯苓,大肠埃希氏菌(18/21)、表皮葡萄球菌(17/22)的MIC≤3.13mg/mL,肺炎克雷伯氏菌(4/5)、淋病奈瑟氏菌(2/2)的MIC≤0.78mg/mL,其他菌株多大于25.00mg/mL;对于败酱草,金黄色葡萄球菌(13/27)、表皮葡萄球菌(18/22)的MIC≤3.13mg/mL,普通变形杆菌(2/2)、淋病奈瑟氏菌(2/2)的MIC≤0.78mg/mL,其他菌株多大于12.50mg/mL。结论:川楝子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土茯苓对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败酱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医集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川楝子用量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6~20g,常用剂量为3~15g,丸散剂临床用量多为0.3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肝理气解郁治疗月经不调、闭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结节等妇科疾病,为6~10g;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治疗湿疹、带状疱疹、睾丸肿痛、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为3~15g.根据疾病、证型和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疏肝理气解郁常配伍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等;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常配伍延胡索、生地黄、黄芩、当归等.因此,川楝子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  相似文献   
9.
10.
川楝子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川楝子对大鼠SOD,MDA,γ-GT,GSH-Px及炎症因子TNF-α,NF-κB,ICAM-1等的影响,探求川楝子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SD大鼠,连续给药45 d后,取正常组及川楝子(120 g·kg-1组)大鼠肝组织,制成10%肝匀浆,按试剂盒方法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DA活性和γ-GT,GSH-Px,蛋白含量,并根据测得SOD与MDA计算SOD/MDA;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肝组织TNF-α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测定大鼠肝组织NF-κB p65,ICAM-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川楝子120 g·kg-1 45 d后,大鼠肝组织SOD显著下降(P<0.01),MDA显著上升(P<0.05),SOD/MDA显著下降(P<0.01);γ-GT值显著上升(P<0.01),GSH-Px显著下降(P<0.01);TNF-α含量升高(P<0.05);NF-κB p65,ICAM-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大鼠灌胃给予川楝子后,可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