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本文对明代著名医学家吴昆研究《内经》针灸学说的贡献,从九针应用、针刺得气、针治原则、针药并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3.
新安名医吴昆家世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林人物的出身家世记载应力求准确。《新安名医考》所述新安名医吴昆系吴正伦之孙。经过考辨,认为这一说有误。吴昆祖父为吴元昌,他与吴正伦并无直系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六物附子汤三方原非湿痹用方,却常被后世医家用于治疗湿痹,归因于吴昆《医方考》对此三方的方解。通过对此三方方证源流进行探析,发现吴昆基于《黄帝内经》“六气淫胜”理论,用“外伤于湿,以风胜之”解释羌活胜湿汤之方证,用之于治疗外伤风湿,病位偏表之痹证;根据性味理论,从“阳虚湿胜,辛热治之”角度完善甘草附子汤方证,用之于治疗寒湿外袭、阳气内伤、表里同病之痹证;根据寒湿之邪“寒性收引,阴邪袭下”之特性分析六物附子汤方证,并将其用于治疗寒湿流于足胫,病邪偏里偏下之痹证。《医方考》为拓展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六物附子汤三方之主治功效,奠定了理论基础,亦为当今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介绍新安医学与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发展的贡献。通过对杨玄操、吴昆、汪机、吴亦鼎、郑梅涧、徐春甫等历代数位著名新安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和特色进行梳理凝练,分析其对针灸理论的阐述和学术传承的贡献,以期挖掘其对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代王冰对"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的注释为:"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意思是膏粱厚味太过,会生疔于足。此注解却被很多医家所诟病,如以宋代林亿、明代吴昆、清代姚止庵为代表的医家认为膏粱厚味太过,能生大疔,不只在足。还有以清代胡澎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是文字有误,当以校勘。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吴昆的钟药同理、针药兼施、五门主治、修《金针赋》等针灸学术思想。这些针灸学术观点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公元六世纪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争相研究,到十九世纪初达到高峰,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学者,丹波元简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1806年撰写的《素问识》,标志日本《黄帝内经》研究走向成熟。《素问识》用札记的体例,按原书的内容顺序,分八卷,列七十二篇,举凡作者认为有必要详释或阐明旨意的例句,一应录出,分别进行校勘、训释,广采博引,其中引述中国古代经史子集16部176次,医书146部6221次,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以历史眼光考察了产生《素问》的社会背景,运用清代文字、考据、训诂学成就,使书中许多古…  相似文献   
9.
吴昆(1552~1620年),明代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山甫,号鹤皋山人,因其洞参岐黄奥旨,人称"参黄子".吴昆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六籍文章,习儒举业.因受家庭熏陶,常浏览医书.在15岁时,已开始接触医学,通读<素问>、<灵枢>、<难经>、<甲乙>、<脉经>、<伤寒论>等经典,精晓河间、东垣、丹溪等诸贤医籍,为其日后行医、著书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25岁时,举业不第,乡里劝其"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自北宋至近代的最具盛名的10位皖歙医家进行较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包括医家的生平、师承及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另外对每位医家的代表医著也作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