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6篇
中国医学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指出:"喘有夙根",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称哮病为"宿哮".后世对哮病"夙根"的认识多推崇元·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在治法上主张"专以去痰为先".  相似文献   
2.
高欣铎 《河南中医》2003,23(7):20-21
叶桂继承并发展了李果的脾胃学说,在其《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述了治脾胃经验,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温中健脾法,理气和胃法,脾胃同治法,清养胃阴法,调肝治中法。  相似文献   
3.
叶氏论治外感咳嗽,不泥于一法一方,但大致可分为寒热两端,分别治以辛甘温润和辛甘凉润,均佐以微苦为主.辛以开达,苦以宣降为叶氏治疗外感咳嗽的大法.  相似文献   
4.
王小沛 《河南中医》2008,28(1):76-76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之一,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使得阴平阳秘,生生不息,如同刘完素所言:“亢则害,承乃治,制则生化”。当脏腑生克制化关系出现异常的时候,阴阳也失去平衡,百病由生,而且往往一脏有病,牵及他脏或多脏,以致病者证候纷繁复杂,医家彷徨无措。此种形势,究竟当如何应对呢?我们先从一则医案谈起:在《名老中医之路》中,记录有施今墨先生一则医案,患者“上呕血,下便血,病情凶险”,前医均以止血为主,无明显疗效,先生沉思:“中医理论,上病取其下,下病取其上,呕血宜降,便…  相似文献   
5.
已故全国名老中医郭国兴老师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深的学术造诣.他博采各家之长,尤精研于李果、叶桂之学说.  相似文献   
6.
蒋森  蒋芳莉 《中医杂志》1994,35(10):584-585
“病久入络”为叶天士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颇具意义,本文特探讨如下。1 阴络深细易血瘀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之独特系统,《内经》将其分为“经脉”、“别络”、“孙络”等,愈分愈小。《医门法律·络脉论》将络脉按大小依次分为“系络”、“缠  相似文献   
7.
笔者应用叶桂经验方治疗胃痛67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7例均系门诊病例,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阵发,伴腹胀、恶心、嗳气不适、纳少。其中女41例,男2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7岁,平均31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5年。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制定的胃痛诊断标准。本组病例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桂,突破《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框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开温病辨证施治之先河,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将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概括其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与治法,揭示外感温热病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临证指南医案》有关篇章,探讨叶天士治疗男性淋浊的经验,总结出叶天士对该病四点精湛的认识和成功的治法:1.精鉴别,清热利湿是成法;2.察病源,化瘀通窍具卓见:3.辨脏腑,兼症兼治效力宏;4.创新说,调理奇经巧用药.  相似文献   
10.
叶桂 ,字天士 ,号香岩 ,乃一代名医。叶氏诊治外感热病医道高超 ,辨治杂病亦颇多建树 ,现择其要者分叙如下。1 理虚大法 ,培中填下说叶氏辨证虚损 ,以上损、中损、下损为经 ,伤阴、伤阳为纬 ,提纲挈领 ,分别论治。论治虚损 ,大法以存精气为主 ,充分体现他的“存体”思想。“存体”则以甘药培中、血肉之品填下 ,遂成“培中填下”说。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且常常“安谷”与“精生”并举。1 .1 甘温之剂以培中( 1 )理论依据 :久病虚损 ,无论上损及下 ,或下损及上 ,均以中损为要。因“饮食增而津血旺 ,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