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构成较复杂,夏季高发,少数患者可出现 多系统并发症,危害儿童健康。近年来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疫情报道较多,为了更好地了解及防治该病,现就 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白涛敏  刘虹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0):1925-1928
目的探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9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10 mg/(kg·d),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10 m L/次,3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评价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96%,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7.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发热和疱疹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降低患儿炎性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赵理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11-12
目的了解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早期血象变化情况,探讨其辅助临床诊疗的意义。方法对11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病早期采集EDTA-k2抗凝静脉血,使用Sysmex XT-2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分析,同时对符合复检要求和医生申请镜检的共76份标本推片作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两种结果进行整体综合分析。结果 11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早期血常规结果中,WBC计数高同时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高者58例,占50%;WBC计数低同时淋巴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高者46例,占39.7%。76份血涂片镜检结果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比例>5%者28份,其中在20%-30%范围者3份;异型淋巴细胞比例>2%者32份,其中在5%-10%范围者12份,大于10%者4份。红系和血小板系无显著变化。结论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A组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但血常规结果显示早期大约有50%的患者合并细菌感染,血涂片结果显示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双重性。及时检查患者血象可辅助临床医生鉴别诊断疱疹性咽峡炎及感染类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与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均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首先,二者感染源高度重合,且不同地区流行株之间VP1区域序列无明显差异,同源性较高。其次,二者流行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均以夏季多发、易感人群均为低年龄段婴幼儿。同时在临床表现与预后方面,两者也有一定的相关性:HA临床表现为咽峡与软腭处的疱疹及溃疡,伴有发热、喉痛与食欲减退,预后较好;HFMD临床表现为口腔颊、舌黏膜处溃疡,与手部、足部、膝部与臀部的特征性水疱,可出现重症型。一方面,虽然多数HA具有自限性且预后良好,但有文献表明具有特定临床表现如腹泻、呕吐、肢体抖动、嗜睡的HA有可能进展为HFMD,另一方面,早期出现的HA是重症HFMD的危险因素,重症HFMD甚至仅表现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医护人员应重视对HA临床表现的观察,尽早识别潜在的HFMD患儿,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或转化。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20,(1):30-33
目的:比较泻黄散加减与利巴韦林治疗心脾积热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心脾积热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给予物理降温、补液、抗感染等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每天10 mg/kg静脉滴注,研究组给予泻黄散加减口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4个主症和10个次症的评分变化,以及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4项主症及10项次症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且研究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有效,且优于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克林霉素结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及口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该院于2013年1月-2013年9月收治小儿口腔炎和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进行研究,随收入时间及床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克林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疱疹或溃疡面消退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林霉素结合利巴韦林雾化、静脉滴注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及口腔炎,可缩短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等,疗效优越,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金银花软胶囊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15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冲剂,每天3次;单一治疗组给予金银花软胶囊,每次1~2粒,每天3次,同时给予康复新液口腔内含服,每次0.5~2ml,每天3~5次;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利巴韦林冲剂、金银花软胶囊联合康复新液治疗,3组疗程均为1周.观察各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和单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87.6%、97.1%,单一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单一治疗组(P<0.05).结论 金银花软胶囊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明显,与利巴韦林冲剂联合使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开喉剑喷雾剂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蓝芩口服液,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与疱疹及溃疡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IL-2水平高于治疗前,TNF-α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2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减轻患儿机体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冰硼散合蒙脱石散佐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5例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95例在利巴韦林治疗的基础上,予冰硼散和蒙脱石1∶1的混合剂外敷咽部疱疹、溃疡处,早、中、晚各1次,观察热退、咽痛流涎、疱疹溃疡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在利巴韦林治疗基础上,加用冰硼散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较好,可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痛苦,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冰硼散合蒙脱石散佐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颗粒辅助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98例,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利巴韦林颗粒每天10~15 mg/kg,分3~4次服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喷雾吸入治疗,每4~5 h 1次,2揿/次;酌情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治疗、静脉营养支持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颗粒10 mg/d,分2次服用。两组均持续用药5 d,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总有效率89.80%,高于对照组的73.47% (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流涎消退时间、咽峡部疱疹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分别为(1.28±0.46)d、(2.11±0.69)d、(3.25±0.48)d、(2.41±0.63)d、(1.64±0.55)d,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CK-MB、CK水平分别为(13.63±3.85)U/L、(65.28±9.52)U/L,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葡萄糖酸锌颗粒辅助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可加快临床症状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