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yBMP和yBMP/CBB材料,修复1.5cm长的兔桡骨缺损。分yBMP和yBMP/CBB二个实验组。材料植入20天,缺损区均分别生成多量软骨及交织骨。40天,大量交织骨生成,其间出现骨髓组织。60天,板层骨增多。80天,板层骨进一步成熟,骨缺损修复。与之对照,空白组各期仅见两端形成交织骨。这表明:yBMP及yBMP/CBB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魏青  俞红贤 《解剖学报》2009,40(5):821-825
目的 探讨1日(d)龄高原牦牛肺泡组织结构特点及其与高原低氧适应性的关系. 方法 1d龄高原牦牛和1d龄平原黄牛各5头,HE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和形态测量学分析. 结果 1d龄高原牦牛肺泡较同日龄平原黄牛扩张充分,肺组织中有大量类似肺泡囊的囊状结构,囊内可见大量 "芽"状结构,同日龄平原黄牛肺组织中少见此种结构;高原牦牛肺泡中Ⅱ型肺泡细胞数量较多,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排出的板层小体.高原牦牛单位面积内的肺泡数(MAN)较1d龄平原黄牛少(P<0.05),但单个肺泡的面积(MSAA)、肺泡隔厚度(MAST)和单位面积内的肺泡面积(SA)均大于平原黄牛的相应值(P<0.05);高原牦牛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较平原黄牛大(P<0.05),但气-血屏障调和平均厚度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 1d龄高原牦牛的肺泡发育较平原黄牛完善.高原牦牛肺泡数将以"芽生"的形式快速增加.高原牦牛出生时肺泡相对完善的发育和肺泡数的快速增加以及肺泡隔相对较厚且厚薄不均等组织学特点是高原牦牛能很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牦牛GEP系统中,从十二指肠开始,高糖素免疫瓜细胞分布密度呈现上升趋势。但盲肠除外。空肠、回肠、直肠分布密度较高。肠中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形态多为锥体形、长颈瓶形;其次为椭圆形和棱形。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为棕黄色——棕灰色颗粒。颗粒多分布于核周围和基底部。小肠中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多位于肠腺中,绒毛中较少。大肠中高糖素免疫反庆细胞多位于肠腺中部了上部。肠上皮中也有一定数量的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存在。腺胰中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多居于胰岛周边。其颗粒多为棕黄色。胰腺腺泡中,高糖素免疫反应细胞为数很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牦牛胎盘粉对小鼠免疫脏器影响的研究,探讨牦牛胎盘粉的药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牦牛胎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健康牦牛的成熟胎盘,加工成胎盘粉,连续灌服小白鼠25d后,观察它们免疫学方面的变化。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试验小鼠连续灌服牦牛胎盘粉、人胎盘粉25d后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器官胸腺、脾脏的重量、K值有明显变化(P<0.05)。且牦牛胎盘组和人胎盘组的胸腺皮质部较对照组的明显增厚,脾脏脾小梁周围脾窦增宽,有大量成熟淋巴细胞,脾小结也较对照组的明显。结论:小鼠服用牦牛胎盘粉与人胎盘粉产生同样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青海高原藏羊和牦牛源原头蚴接种小鼠后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的超微结构。二源继发性棘球蚴囊壁结构相同,由角质层和生发膜构成。角质层由纤维物质和不规则形颗粒形成层状结构,但近生发膜处藏羊源的结构致密,牦牛源的则较为疏松。生发膜可分为皮层区和细胞区。皮层区外缘的微毛藏羊源多而短粗,牦牛源的则呈细长,与各自原发性棘球蚴相同,提示微毛的形态结构稳定,不随宿主不同而改变;牦牛源皮层区基部可见线粒体和大量糖原,提示该区有活跃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细胞区由皮层细胞和其它成分构成,皮层细胞内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形态藏羊源的与原发性相同,牦牛源的则与原发性的存在差异,提示牦牛源棘球蚴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不稳定,易受不同宿主的影响。皮层细胞胞质的近囊腔处存在巨大的囊泡,囊壁多为单层。内缘附有线粒体或异染色质样物质,可能与后期子囊的形成有关。本文结果提示该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细粒棘球绦虫虫株。  相似文献   
6.
甘肃甘南州肉联厂屠宰牛羊中包虫感染及经济损失的七年调查(摘要)蒋次鹏,韩薇,李富荣(兰州医学院包虫病研究室兰州730000;甘肃甘南州肉联厂)7年期间(1985~1988,1990~1992)共宰杀绵羊154312只和牦牛57947头,每年平均宰杀分...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反刍家畜寄生线虫的分类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52-2005年青海省各级兽医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收集的动物寄生虫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按Yamaguti的分类系统,对青海省反刍家畜的寄生虫进行分类,归纳青海省反刍家畜寄生线虫的各类虫种,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形纲的6目15科24属,其中线虫85种,包括肺线虫13种,消化道线虫71种,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的线虫1种.  相似文献   
8.
牦牛肝片吸虫虫体抗原及分泌排泄抗原的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双向电泳和银染方法,分析了牦牛肝片吸虫虫体抗原(BA)及分泌排泄抗原(ES)的多肽。BA径双向电泳后显示多肽斑点69个,ES为30个,两种抗原共有的斑点9个。BA抗原的多肽主要分布在分子量10~18.6kDPI4.50~6.55之间的狭小区域的酸性小分子多肽和20~100kD多肽。PI4.50~7.00之间的多肽;ES主要分布在PI4.50~7.0间。两者的双向电泳结果显示同一分子量的蛋白质大多由多种等电点不同的多肽组成,其多肽的数量和性质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牦牛、迁饲黄牛及低海拔黄牛颈动脉体(CB)形态及CB中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比较,探讨高原土生或迁饲动物CB适应慢性低氧的模式。方法采集青海地区海拔3000~4000m的9头牦牛、2500m的9头高山迁饲黄牛及甘肃平原海拔1300米的12头低海拔黄牛的CB,固定、切片、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并对CB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一氧化氮合酶(NOS)、瘦素受体(LEPR)、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相比黄牛,牦牛CB体积较小,不同海拔牦牛的CB大小、形态及主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而迁饲黄牛CB体积较低海拔黄牛大。牦牛CB主细胞中明细胞、暗细胞和固缩细胞的数量百分比比例为67.1%∶28.2%∶4.7%,迁饲黄牛为78.5%∶18.6%∶2.9%,低海拔黄牛为87.3%∶10.2%∶2.5%;与低海拔黄牛相似,牦牛CB少部分明细胞胞质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较致密并呈粗颗粒状,而迁饲黄牛CB大部分明细胞胞质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致密,颗粒稀少。3种牛支持细胞形态差异无显著性。与低海拔黄牛相比,迁饲黄牛CB主细胞的少数核异染色质增多,个别形态异常,胞质内多数细胞器肿胀溶解,残留少量细胞器和致密核心囊泡。3种牛CB中均有不同程度的HIF-1a、NOS、LEPR、EPO的蛋白表达,其中牦牛CB中EPO蛋白表达阳性率较低海拔黄牛明显降低(P0.05)。结论海拔高度不是影响牦牛颈动脉体大小和主细胞数量的主要因素。迁饲黄牛CB主细胞中细胞类型的比例与牦牛有趋同性改变,但缺氧时行使功能的I型细胞功能系统受损,尚处于低氧环境下的习服阶段。慢性低氧可能主要影响牦牛和迁饲黄牛CB中EPO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0.
Fifteen head specimens of the yak were dissected to study the arterial supply to the brain. The supply comes from the internal carotid, maxillary, occipital and vertebral arteries. Except for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branch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arteries contribu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rete mirable of which the vascular diameter was larger and the wall was thinner. The brain was mainly supplied by branches from the internal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 in which the blood is oxygenated. These branches joined to form the circle of Willis (Circulus arterious cerebri) in the region of the pituitary gland. The arterial supply to the cerebrum was mainly provided by the middle and rostral cerebral arteries, which arose from the internal carotid. The basilar, cerebellar and caudal cerebral arteries came from the vertebral artery. However, the adult yaks do not have the rostral communicating artery. The outer diameter at the origin of the vessels ranged from 0.40 to 2.60 mm.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left arterial vessel at its origin was larger than the same vessel of the right by about 0.20 mm in the all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