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05篇
  免费   926篇
  国内免费   976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870篇
口腔科学   112篇
临床医学   2153篇
内科学   812篇
皮肤病学   118篇
神经病学   326篇
特种医学   8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215篇
综合类   5262篇
预防医学   2174篇
眼科学   68篇
药学   3312篇
  4篇
中国医学   4867篇
肿瘤学   101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43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426篇
  2016年   467篇
  2015年   461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830篇
  2012年   1127篇
  2011年   1242篇
  2010年   966篇
  2009年   1028篇
  2008年   1309篇
  2007年   1034篇
  2006年   896篇
  2005年   975篇
  2004年   849篇
  2003年   1004篇
  2002年   913篇
  2001年   674篇
  2000年   570篇
  1999年   468篇
  1998年   398篇
  1997年   453篇
  1996年   413篇
  1995年   433篇
  1994年   313篇
  1993年   278篇
  1992年   296篇
  1991年   263篇
  1990年   221篇
  1989年   22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115-121
目的:对川产道地药材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及其习用品粗齿铁线莲、混伪品小蓑衣藤的利尿效果和生药学(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对比,为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规范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氢氯噻嗪0.03 g/kg组、小木通20 g/kg组、小木通10 g/kg组、绣球藤20 g/kg组、绣球藤10 g/kg组、粗齿铁线莲20 g/kg组、粗齿铁线莲10 g/kg组、小蓑衣藤20 g/kg组和小蓑衣藤10 g/kg组,每组10只。按50 ml/kg剂量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按预定剂量分别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水,观察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及其习用品粗齿铁线莲、混伪品小蓑衣藤的利尿效果;采用植物形态、性状、显微鉴别的方法对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及其习用品粗齿铁线莲、混伪品小蓑衣藤的外观形态、性状及微形态进行鉴别;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特征图谱,进行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与习用品、混伪品特征峰比对。结果:利尿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氢氯噻嗪0.03 g/kg组小鼠4 h内总尿量显著升高(P<0.01),粗齿铁线莲20 g/kg组、小木通20 g/kg组、小蓑衣藤20 g/kg组和绣球藤10 g/kg组小鼠4 h内总尿量与氢氯噻嗪0.03 g/kg组接近(P<0.01);与氢氯噻嗪0.03 g/kg组比较,绣球藤20 g/kg组小鼠4 h内总尿量显著升高(P<0.01)。生药学实验表明粗齿铁线莲和小蓑衣藤在植物形态、性状和显微形态方面与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具有明显差异,化学成分非常相似。结论: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习用混伪品粗齿铁线莲、小蓑衣藤与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的药效相近,整体形态易于鉴别,主要化学成分相似,习用品可以替代川木通(小木通、绣球藤)使用,而小衰衣藤在药材资源匮乏的时候,可以考虑作为潜在的川木通资源备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对滇产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Rp~(-1)8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滇产两面针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产两面针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γ-崖椒碱(γ-fagarine,1)、茵芋碱(skimmianie,2)、白鲜碱(dictamnine,3)、左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4]、博落回醇碱(bocconoline,5)、花椒木精(zanthoxyline,6)、4-甲氧基~(-1)-甲基-2-喹诺酮(4-methoxy~(-1)-methyl-2-quinolone,7)、大叶桉亭(robustine,8)、rhoifoline B(9)、6β-hydroxymethyldihydronitidine(10);运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HM QC和HM BC将化合物10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 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 R)进行了一一归属。结论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结构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测定清血八味片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在负离子条件下采用Halo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2.7μm),以0.1%甲酸-10 mmol/L甲酸铵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Scan模式和MRM模式,检测清血八味片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紫草中成分7种、土木香中成分3种、人工牛黄中成分4种、栀子中成分7种、瞿麦中成分7种、甘草中成分12种。结论:该方法快速可靠,操作简便,可用于清血八味片的质量控制研究,为临床药物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云南省大叶千斤拔(Flemingia macrophylla)与细叶千斤拔(Flemingia lineata)根内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结构多样性。方法:使用巢式-PCR、克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及测序技术。结果:共获得558个含有丛枝菌根真菌18S rRNA片段的克隆子,经RFLP分析后得到83个RFLP类型,DNA序列分析可将其划分为2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分属于5个科,Glomeraceae为优势类群。在MaarjAM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后,23个OTUs可鉴定为18个虚拟分类分子种,分布于13种不同的生境。经统计分析大叶千斤拔与细叶千斤拔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比较大叶千斤拔与细叶千斤拔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差异,结合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点,为种植千斤拔属植物的选址提供有力地环境指标数据,并为筛选促生菌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中成药》2019,(4)
目的研究龙葵Solanum nigrum Linne的酚类成分。方法龙葵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MCI、Sephadex LH-20柱、制备薄层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羟基苯基)-2-亚甲基丁内酯(1)、槲皮素(2)、山柰酚(3)、对羟基苯甲酸(4)、邻羟基苯甲酸(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6)、顺式对羟基肉桂酸(7)、反式咖啡酸乙酯(8)、顺式咖啡酸乙酯(9)、顺式阿魏酸(10)、反式阿魏酸(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为首次从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7):922-926
目的:研究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丰富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筒鞘蛇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75%乙醇提取筒鞘蛇菰全株得到醇提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对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相应部位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凝胶柱、半制备柱对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然后结合波谱(质谱、氢谱、碳谱)数据和文献报道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筒鞘蛇菰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yracanthoside(1)、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2)、柚皮素(3)、高圣草酚(4)、橙皮素(5)、樱花亭(6)、圣草酚(7)、金鱼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8)、青霉酸(9)、二氢青霉酸(10)、2-甲基-3-呋喃甲酸(11)、5-hydroxymaltol(12)和5,7-二羟基色原酮(13),多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13为首次从蛇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研究丰富了蛇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并为筒鞘蛇菰的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9,(4):518-522
目的:分离、鉴定黄皮种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并研究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方法:采用柱层析、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黄皮种子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氢谱(1H-NMR)、碳谱(13C-NMR)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以阿卡波糖、阿维菌素为阳性对照,采用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和贝曼漏斗法分别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考察。结果:从黄皮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羟基香豆素(Ⅰ)、黄皮呋喃香豆精(Ⅱ)、Lansiumarin-C(Ⅲ)、Claucoumarin A(Ⅳ)、ClausenalansiminA(Ⅴ)、(E,E)-8-(7-羟基-3,7-二甲基-2,5-二烯基)补骨脂(Ⅵ)、Dihydroindicolactone(Ⅶ)。在质量浓度为0.25 mg/mL时,化合物Ⅰ、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32.4±1.9)%、(37.1±6.0)%、(39.5±1.1)%;在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化合物Ⅰ、Ⅳ的线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5%、47.9%。结论:香豆素类化合物Ⅰ、Ⅲ、Ⅴ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Ⅰ、Ⅳ具有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Ⅲ、Ⅴ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Ⅳ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均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