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只体质量为350~45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Sham组大鼠不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只切开后缝合。分别于手术后1、4、8和12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结果:手术1、4、8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含量均低于Sham组大鼠(P<0.05);手术1、4、8、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含量均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2周后,RF组和SF组大鼠下丘脑中P物质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骨错缝可抑制下丘脑中P物质的镇痛作用,促进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的合成和传递,从而引起或加剧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理筋组和理调组各10例,另设正常组10例。理调组采用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理筋组、正常组均采用理筋手法,各组均每周治疗3次,疗程2周。治疗前后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从颅底扫描至T1椎骨水平的长度范围,获得容积数据,重建层厚0.625mm,再采用ITK-SANP软件根据CT数据完成每一节段颈椎骨骼的重建,比较3组治疗前后颈椎C2、C3、C4椎骨三维空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理调组C2椎骨X轴、Y轴、Z轴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X轴、Z轴明显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治疗后C2椎骨Z轴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理调组C3椎骨X轴、Y轴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X轴明显大于理筋组(P<0.05);理筋组C3椎骨X轴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理调组治疗后C4椎骨X轴、Z轴明显大于正常组及理筋组(P<0.05或P<0.01)。结论理筋手法联合颈椎调整手法可调整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三维空间位置,改善颈椎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颈椎病"骨错缝"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