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1篇
口腔科学   476篇
临床医学   240篇
内科学   13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9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20篇
综合类   518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68篇
  2篇
中国医学   103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对大鼠牵张成骨(DO)过程中ONC、OPN、C-FOS、COL1、VEGF、RUNX2、AL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大鼠制备大鼠下颌骨DO模型。随机分5组,每组6只。第1组(只有牵张无PTH),术后8周取材,应用HE染色及微CT检测,以确定成骨情况。第2组(有牵张无PTH),第3组(有牵张有PTH),第4组(无牵张有PTH),第5组(对照组:无牵张无PTH)。2、3、4组及对照组术后1周取材,RT-PCR测定ONC、OPN、C-FOS、COL1、VEGF、RUNX2、ALP基因的表达。结果第1组,新骨形成,骨质充满牵张区,骨质连续,大鼠建模成功。RT-PCR检测结果显示,2、3、4组与对照组比较,OPN、COL1、RUNX2、ALP基因表达有明显提高(P<0.05),其中第3组最为明显。ONC、C-FOS、VEGF基因2、3、4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在 DO 过程中,间歇性给以 PTH的作用只有在牵张期发挥作用,其对 OPN、COL1、RUNX2、ALP基因表达能够获得理想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骨细胞(osteocyte)是在矿化骨基质内名副其实的骨的细胞(bonecell)。通过细胞突触,骨细胞彼此相连,很可能也与骨髓中某些细胞相接,从而形成三维细胞网络。从骨的超微结构看,骨细胞处于很理想的位置,可以担当骨生理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由于骨细胞处于矿化骨基质深层,对其功能了解甚少。但随着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就有可能对这种成骨细胞系中的终末分化细胞进行深入研究,人们也由此对骨细胞的兴趣大增。骨细胞被认为是骨的机械应力感受器,它有可能参与骨重建。骨细胞能分泌具有调节成骨细胞功能的硬骨素(sclerostin)。一种能降低肾脏磷回吸收的激素——调磷因子FGF23也主要源白骨细胞。随着我们对骨细胞了解的深入,清楚显示,骨细胞不仅能影响局部骨转换活性,而且对全身矿物质的体内平衡也有多种功能。因此,对骨细胞的研究,可以为代谢性骨病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髓核及纤维环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下腰痛正日益成为严重影响健康的一种疾病,60%~80%的成年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下腰痛。近年来,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尚没有肯定的结论。现将近10年来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事件常定义为:口、鼻无气流通过≥10s,同时无呼吸运动;患者没有上呼吸道阻塞的症状和对抗气道阻塞的呼吸运动,是其区别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或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MSA)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下神经节—远端结肠的形态与功能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系膜下神经节 (inferior mesenteric ganglion,IMG)属交感神经节中的椎前神经节 ,位于脊柱前方的同名动脉根部附近 ,通常与四组神经连接 ,即节间神经 (intermesentericnerve,IN)、腰内脏神经 (splanchnic nerve,SN )、腹下神经(hypogastric nerve,HN)、结肠神经 (colonic nerve,CN ) ,其中结肠神经将其与远端结肠连于一体 ,构成肠系膜下神经节 -远端结肠 (IMG- distal colon)联合模型的基础。近年研究表明 ,IMG不单纯是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效应器传递信息的中继站和节后神经元的聚合体 ,也不仅可接受来自脑和脊髓的兴奋 ,而且还能接…  相似文献   
7.
前颌中缝牵张修复牙槽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用缝牵张成骨技术以组织再生的原理修复牙槽裂。方法 采用犬牙槽裂模型 ,牙槽裂形成术后 2周 ,于前颌中缝处安置缝牵张器 ,外张力 2 0 0g。牵张 2~ 3周 ,裂隙侧的前颌骨向侧方移动贴紧远中裂缘 ,用局部黏骨膜瓣修复牙槽裂隙。保持 2周后去除缝牵张器。临床观察、连续X线、头颅干骨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对照动物形成规则的牙槽裂 ,无自发骨性愈合。前颌中缝牵张后 ,裂隙侧前颌缓慢向裂侧上颌靠拢 ,2~ 3周与远中裂缘密切贴合。X线片示前颌中缝呈现由窄渐宽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尖端指向后方 ,三角区域的骨密度逐渐增加。骨膜成形术后 3个月 ,原牙槽嵴缺损处骨质连续性完全恢复 ,且牙槽骨段在三维方向上均与对侧相同。前颌中缝恢复正常直线形态。结论 该牙槽裂模型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前颌中缝牵张诱导缝区新骨形成 ,一侧前颌向裂隙移位和局部骨膜成形可达到完善的牙槽裂修复。  相似文献   
8.
TGF—β与BMP在牵张成骨中的分布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牵张成骨是通过牵张装置牵拉离断的骨段,来促使新骨形成进而达到矫治畸形或缺损的一项技术。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受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本文就牵张成骨过程中TGF-β与BMP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及其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牵张成骨术辅助解决后牙严重锁he的适应症、加力原则等问题。方法 对后牙严重锁he患者,在全麻下采用骨皮质切开术,术后配合正畸力牵引矫治。结果 锁he解决且疗程短,手术部位的牙槽骨密度未有降低。结论 牵张成骨术配合正畸力是一种解决牙弓塌陷和后牙锁he等正畸疑难病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朱燕飞  李泳 《中原医刊》2004,31(22):29-30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出生后由宫内转为宫外独立生活,此时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宫内窒息、肺内病变、压力和化学感受器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等)使新生儿不能产生自发呼吸或呼吸道有梗阻(分泌物、胎便等),致使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占3%~10%,复苏不仅关系到新生儿存活,而且关系到以后的生命质量。本文总结1999~2003年我院50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探讨气管插管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