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5篇
预防医学   58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1年来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以新入院青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前夜是暴力行为的高发期,精神症状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及早正确有效的治疗及敏锐的观察,加强高发期的护理,改善病房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激能力是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1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暴力行为指的是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对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 ,是攻击行为的一部分[1] ,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精神病理症状 ,对家庭、社会具有严重的威胁性。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 ,与病前性格、家族史、分型、住院次数、幻觉妄想的关系 ,以及男、女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 ,用药特征 ,我们对 2 0 0 1年 3月住我医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按CCMD 2 R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在我院 4个男病区和两个女病区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本次发病期间暴力行为发生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3.
暴力犯罪对家庭、社会危害极大,探究其发生原因,除了要注意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与心理的内在因素及法律因素外,生物学机制也不容忽视。有学者指出反复暴力个体与特质因素关系密切,暴力行为的医学原理研究应与社会学、心理学研究并重,共同形成人类学暴力型群体研究的新领域。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实践中,发现暴力犯罪(包括杀人、纵火、抢劫、伤害、强奸等)案例中,被鉴定为无精神病并具有完全责任能力者体内激素水平与无暴力行为的健康男性相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春花 《右江医学》2004,32(6):628-629
精神病人因各种因素出现暴力行为,如伤人、毁物等,在多种精神病病人中都可发生,而绝大多数有一定危害性,可以致伤、致残,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暴力行为是一种严重的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处理。对潜在性的暴力行为如能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则可防止或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故对潜在性暴力行为的护理尤为重要,我院2003年1~11月份收治455例住院精神病人,其中有潜在性暴力行为36例,现将其发生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徐景 《妇幼健康》2004,(5):39-40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内所进行的暴力行为,以往常见的家庭暴力常为丈夫虐待妻子、父母殴打孩子,但如今孩子对父母的暴力行为却屡见不鲜。前不久,曾对两所中学的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观察系统康复护理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及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30例在我院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康复护理。护理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暴力行为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护理1个月后,该组患者焦虑忧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敌对猜疑因子及BPRS总分、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的恢复,减少其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发生暴力行为的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53例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语言暴力35例(66.04%),身体暴力18例(33.96%).因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而发生暴力行为者35例(66.04%)、不合作拒绝治疗与护理者12例(22.64%)、不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及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5例(9.43%)和因医务人员沟通不到位者1例(1.89%).结论 患者入院后,护士要积极评估患者,寻找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避免或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攻击性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文版的Buss和Perry攻击量表(AQCV),评估545名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攻击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攻击性的因素。结果:AQ-CV总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23.3(11.7-36.3)。男性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女性(aOR=2.32,95%CI:1.17-4.61);甲基苯丙胺累计使用时间长(≥12月,aOR=1.80,95%CI:1.04-3.10)、每次使用剂量大(≥0.3g,aOR=2.86,95%CI:1.62-5.04)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aOR=13.42,95%CI:6.60-27.28)是滥用者表现出高攻击性的风险因子。结论:长期、频繁、大剂量使用甲基苯丙胺可使滥用者的攻击性显著增高。应当控制甲基苯丙胺的滥用并积极干预滥用者的精神病性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