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正常、单眼形觉剥夺和反转缝合成年大鼠视皮层Neuritin蛋白的表达,探讨成年大鼠视皮层是否具有可塑性。方法 实验研究。3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90)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和反转缝合(RS)6、12、24、48 h组和RS1周组,每组5只。两种照度昼夜明暗交替时间约为12 h/12 h。MD组和RS组于出生后14 d制作右眼形觉剥夺模型,RS组大鼠单眼形觉剥夺至90日龄时进行反转缝合后并持续暴露于光中6h、12 h、24h、48 h和1周,其余两组大鼠至90日龄时直接取左侧大脑视皮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euritin蛋白在正常、单眼形觉剥夺和反转缝合成年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变化。Neuritin蛋白的A值和Neuritin阳性细胞数在7组大鼠视皮层中表达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N90、MD、RS6h、RS12h、RS24h、RS48 h、RS1周组Neuritin蛋白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1097±0.0136、0.0259±0.0057、0.04751±0.0069、0.05189±0.0057、0.0649±0.0055、0.0835±0.0097、0.0845 +0.0098(F=105.57,P<0.05),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3.90±5.82、142.00±3.65、150.00±5.46、152.10±5.04、156.40±5.25、156.40±6.04、155.80±6.54(F=15.39,P<0.05)。MD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N90组。RS6、12、24、48 h组和RS1周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D组。结论 Neuritin蛋白在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和反转缝合不同时间大鼠视皮层表达呈动态变化,提示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的视皮层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角膜椭球形态光学轨迹的初步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hang YL  Shao TT  Shi MG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1):992-997
目的本文试以数学方法归纳分析角膜地形图内的光学数据,初步推算验证正常人眼角膜的椭球形态的数学表达。方法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采集角膜顶点和0°、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子午线上距角膜顶点分别为1.5、2.5、3.5、4.5mm处点的角膜前表面、后表面的曲率半径及角膜厚度的数据,用三维坐标和椭圆二次曲线方程分别推算角膜前、后表面的空间数学表达式及其形状系数;并验证由较平坦子午线到较陡峭子午线角膜曲率分布Toric光学面特性。结果本研究样本显示的正常人角膜空间形态的数学表达式为,角膜前表面的椭球方程式x2/8.0532+y2/7.9732+(z-8.226)2/8.2262=1,角膜后表面椭球方程式x2/6.8362+y2/6.7452+(z-8.080)2/7.5272=1;角膜前表面形状系数陡峭子午线e2=1-(15.61z-y2)/z2,平坦子午线e2=1-(15.61z-x2)/z2,角膜后表面形状系数陡峭子午线e2=1-[12.254(z-0.553)-y2]/(z-0.553)2,平坦子午线e2=1-[12.254(z-0.553)-x2]/(z-0.553)2;斜轴子午线角膜曲率分布符合正弦规律F′=Fa+(Fb-Fa).Sin2α。结论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的空间形态基本符合椭球面,而且角膜曲率具有从平坦子午线向陡峭子午线正弦相关的变化规律。(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92-997)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青少年豚鼠不同形觉剥夺时期,眼球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恢复的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将96只3周龄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剥夺组和正常组各48只.剥夺组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2只,分别予头套法形觉剥夺1、2、4、6周,单眼剥夺后每组6只予去头套恢复3 d.另6只恢复7 d;正常组亦分为4个组,分别与剥夺组形成对照.在剥夺前后及恢复期后测量豚鼠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并比较实验眼、自身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眼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实验眼、自身对照眼及正常对照眼的眼轴长度、屈光不正度数及玻璃体腔长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分析.结果 实验眼形觉剥夺2、4、6周时屈光不正度数(F=12.504,15.003,6.829)及玻璃体腔长度(F=6.108,28.222,19.195)与自身对照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眼屈光不正度数之间的差值分别为-2.36、-3.64、-3.68 D,两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差值分别为0.08、0.19、0.22 mm.在去除头套后,实验眼(形觉剥夺恢复后)较对照眼向远视方向发展.剥夺2周的实验眼在恢复3 d时,两组实验眼和对照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之间已无统计学意义(F=0.032,0.280;P>0.05),恢复7 d时,实验眼屈光不正度数及玻璃体腔长度可恢复到对照眼水平.剥夺4周和6周的实验眼在恢复3 d时,两组实验眼和对照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8,8.415,5.150,6.061;P<0.01);而剥夺4周的实验眼在恢复7 d时两眼屈光不正度数无统计学意义,玻璃体腔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0,P<0.05),剥夺6周的实验眼在恢复7 d时两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4.108,6.317;P<0.05).结论 豚鼠形觉剥夺可使实验眼形成明显的近视,实验眼在去除剥夺3 d内恢复速度较快,3至7 d时速度减慢.近视的恢复以及恢复程度取决于剥夺时间的长短,剥夺时间越长,近视越难恢复.  相似文献   
4.
Long KL  Jiang LQ  Li Y  Lü F  Qu J  Zhou XT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6):550-555
目的 研究青少年豚鼠不同形觉剥夺时期,眼球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恢复的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将96只3周龄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剥夺组和正常组各48只.剥夺组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2只,分别予头套法形觉剥夺1、2、4、6周,单眼剥夺后每组6只予去头套恢复3 d.另6只恢复7 d;正常组亦分为4个组,分别与剥夺组形成对照.在剥夺前后及恢复期后测量豚鼠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并比较实验眼、自身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眼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实验眼、自身对照眼及正常对照眼的眼轴长度、屈光不正度数及玻璃体腔长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分析.结果 实验眼形觉剥夺2、4、6周时屈光不正度数(F=12.504,15.003,6.829)及玻璃体腔长度(F=6.108,28.222,19.195)与自身对照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眼屈光不正度数之间的差值分别为-2.36、-3.64、-3.68 D,两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差值分别为0.08、0.19、0.22 mm.在去除头套后,实验眼(形觉剥夺恢复后)较对照眼向远视方向发展.剥夺2周的实验眼在恢复3 d时,两组实验眼和对照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之间已无统计学意义(F=0.032,0.280;P>0.05),恢复7 d时,实验眼屈光不正度数及玻璃体腔长度可恢复到对照眼水平.剥夺4周和6周的实验眼在恢复3 d时,两组实验眼和对照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8,8.415,5.150,6.061;P<0.01);而剥夺4周的实验眼在恢复7 d时两眼屈光不正度数无统计学意义,玻璃体腔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0,P<0.05),剥夺6周的实验眼在恢复7 d时两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4.108,6.317;P<0.05).结论 豚鼠形觉剥夺可使实验眼形成明显的近视,实验眼在去除剥夺3 d内恢复速度较快,3至7 d时速度减慢.近视的恢复以及恢复程度取决于剥夺时间的长短,剥夺时间越长,近视越难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试验通过对已性成熟的豚鼠进行形觉剥夺,以探求性成熟后年龄对豚鼠形觉剥夺敏感性以及形觉剥夺性近视恢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39只豚鼠,根据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9周组(18只),12周组(10只)和15周组(11只).所有动物在实验前测量双眼屈光状态后采用特制乳胶头罩随机遮盖1只眼,遮盖时间为3周.3周后,移除乳胶头罩,并在移除当天,移除后2d及7 d分别测量双眼的屈光状态.结果 经过形觉剥夺,9周组、12周组、15周组实验眼相对于对侧眼的近视最分别为(-2.53±1.89)、(-1.43±1.57)、(-0.60±1.48)D.3组动物的形觉剥夺眼与对侧眼屈光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1,-2.203,-2.760;P<0.05).在近视的形成量方面,9周组和15周组分别为(-2.53±1.89)D和(-0.60±1.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3,P<0.05).随着豚鼠年龄的增大,形觉剥夺所形成的近视量随之降低.在恢复期,仅9周组动物表现出实验性近视逐渐恢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动物均不出现明显近视恢复.结论 豚鼠在性成熟后依然对形觉剥夺敏感,但对形觉剥夺的敏感性随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性成熟后豚鼠短期内近视恢复(1周)能力已基本消失.敏感性和恢复能力的下降并不同步,两者与年龄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阿托品对兔实验性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阿托品对实验性近视形成的影响 .方法幼兔 5 3只 (7d) ,分 A,B,C3组 .A组 2 0只 ,单纯缝合眼睑 ;B组 1 7只 ,缝合眼睑 +玻璃体内注射阿托品 ;C组 1 6只 ,缝合眼睑 +玻璃体注射生理盐水 .均以右眼为实验眼 ,左眼为对照眼 .6 0 d用 A超测量每组双眼的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 ,并计算玻璃体腔长度 /眼轴长度 ,同时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 在 A,C两组中实验眼产生相对性近视 ,两眼的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长度 /眼轴长度间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 .0 1 ) .而前房深度和晶体厚度无统计学差异 ,而 B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巩膜胶原纤维在 A,C两组实验眼中明显变细 ,而在 B组中改变较轻 .结论 形觉剥夺能导致眼球的轴性延长 ,使眼球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发生改变 ,其中玻璃体腔延长和玻璃体腔长度 /眼轴长度增大是其形态学原因 ,巩膜纤维的变细、延长是其病理学原因 ,而阿托品能部分阻止这些改变  相似文献   
7.
形觉剥夺对豚鼠锥视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J  Chu RY  Qu XM  Hu M  DA CD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3):266-270
目的探讨形觉剥夺对豚鼠锥细胞视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1周的豚鼠2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各14只,按自然亮暗周期饲养。形觉剥夺组随机选取一只眼以半透明橡胶遮盖,正常对照组随机选择一眼作为对照。4周后取眼球行RT-PCR检测神经视网膜M-视蛋白和S-视蛋白的mRNA表达,并进行豚鼠视网膜铺片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种视蛋白的分布和表达密度,一抗为兔抗鼠红/绿锥视蛋白抗体或蓝锥视蛋白抗体,二抗为羊抗兔IgG带488荧光抗体。以Leica光学显微镜和Leica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豚鼠视网膜腹侧(下方)和背侧(上方)及中央区的锥细胞视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前屈光状态为:对照眼(5.63±0.87)D,形觉剥夺处理眼(5.47±1.02)D,4周后屈光状态分别为:对照眼(4.38±1.02)D,形觉剥夺处理眼(-3.03±0.78)D;屈光度的改变分别为:(-1.25±0.53)和(-8.38±1.44)D。正常豚鼠的视网膜短波敏感锥细胞分布为腹侧(下方)多于背侧(上方);中央密度最高,密度变化为突变。豚鼠的中波敏感锥细胞分布在背部(上方)多于腹侧(下方),中央密度最高,密度变化为渐变;正常组短波敏感蛋白的表达密度:下方为(805.0±203.3)mm^-2,上方为(100.0±57.7)mm^-2;中央为(1637.2±314.1)mm^-2。形觉剥夺组:下方为(640.9±196.8)mm^-2;中央为:(1016.7±144.6)mm^-2,上方为(70.9±30.8)mm^-2;正常组M-视蛋白的表达密度:上方为(946.2±388.5)mm^-2,中心为(1666.7±137.8)mm^-2,下方为(175.0±100.9)mm^-2;形觉剥夺组:上方为(1436.7±366.0)mm^-2,中心为:(2780.0±180.5)mm^-2,下方为(318.2±172.7)mm^-2。RT-PCR检测示形觉剥夺眼和对照眼的M-视蛋白的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1.06±0.07和0.51±0.10,S-视蛋白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70±0.07和1.25±0.06。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3个观察区域M-视蛋白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增加,S-视蛋白的表达减少,两因素方差分析示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形觉剥夺性近视眼M-视蛋白的表达增加,S-视蛋白的表达减少,提示感光细胞锥细胞的视蛋白表达有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青少年豚鼠不同形觉剥夺时期,眼球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恢复的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将96只3周龄豚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剥夺组和正常组各48只.剥夺组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2只,分别予头套法形觉剥夺1、2、4、6周,单眼剥夺后每组6只予去头套恢复3 d.另6只恢复7 d;正常组亦分为4个组,分别与剥夺组形成对照.在剥夺前后及恢复期后测量豚鼠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并比较实验眼、自身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眼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实验眼、自身对照眼及正常对照眼的眼轴长度、屈光不正度数及玻璃体腔长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分析.结果 实验眼形觉剥夺2、4、6周时屈光不正度数(F=12.504,15.003,6.829)及玻璃体腔长度(F=6.108,28.222,19.195)与自身对照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眼屈光不正度数之间的差值分别为-2.36、-3.64、-3.68 D,两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差值分别为0.08、0.19、0.22 mm.在去除头套后,实验眼(形觉剥夺恢复后)较对照眼向远视方向发展.剥夺2周的实验眼在恢复3 d时,两组实验眼和对照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之间已无统计学意义(F=0.032,0.280;P>0.05),恢复7 d时,实验眼屈光不正度数及玻璃体腔长度可恢复到对照眼水平.剥夺4周和6周的实验眼在恢复3 d时,两组实验眼和对照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8,8.415,5.150,6.061;P<0.01);而剥夺4周的实验眼在恢复7 d时两眼屈光不正度数无统计学意义,玻璃体腔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0,P<0.05),剥夺6周的实验眼在恢复7 d时两眼屈光不正度数和玻璃体腔长度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4.108,6.317;P<0.05).结论 豚鼠形觉剥夺可使实验眼形成明显的近视,实验眼在去除剥夺3 d内恢复速度较快,3至7 d时速度减慢.近视的恢复以及恢复程度取决于剥夺时间的长短,剥夺时间越长,近视越难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流利性失语(non-fluent aphasia)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形式,为非流利性失语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句图再认范式的单因素被试内两水平设计,通过E-Prime心理学实验软件呈现任务,对10例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进行检测,收集患者的任务正确率以及不同变量水平下的任务反应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任务反应时间数据进行有效清洗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境匹配条件下句图再认任务反应时间为(2119.34±731.69)ms,非语境匹配条件下任务反应时间为(2391.90±962.34)ms,不同条件下反应时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96,P=0.029)。结论: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进行语义加工时会自动提取形状知觉信息,表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语义系统的基础表征形式为知觉符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